作者:韩 轩
剧场里灯光渐暗,上海交响乐团就座,舞台上却没有歌剧布景。观众掌声中,从台口鱼贯而出的不只有指挥,还有5位歌唱家: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穿着礼服,另外几位身着正装套装。10月23日晚,国内舞台前所未有的歌剧制作、英国当代作曲家乔治·本杰明的歌剧《切肤之痛》在保利剧院以半舞台版的形式上演,这也是这部歌剧的亚洲首演。
《切肤之痛》由英国作曲家乔治·本杰明创作于2012年,首演便大获成功,在随后的六年中上演了80余次,被称为新世纪最受瞩目的当代歌剧。它的故事灵感来源于13世纪的传奇故事:一位游吟诗人与一位当地贵族的夫人走到了一起,这位贵族在发现二人的奸情之后,将游吟诗人的心脏挖了出来给自己的妻子吃。
在歌剧中,作曲家本杰明将故事稍作改编。一位残酷的地主邀请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到他的城堡为他写一本书,他的妻子艾格尼丝沉迷于男孩的才华并与他在一起。地主杀死了男孩,也将他的心脏喂给妻子。
这确实是一个带有暗黑元素的故事,与作曲家创作的音乐风格十分契合,乐团中不时传出凄厉的长笛声与阴暗的大号声,音乐表现出的气质并不具有传统歌剧的和谐美感,但有十足的现代音乐风格。塑造角色时,残酷的地主由略带阴险的男中音呈现,一开场就用霸道的嗓音宣称妻子是自己的“财产”。艺术家则带有假声男高音的音色,在表达情投意合的唱段中,他唱出了比普通男高音更高的音域。
这部歌剧剧本由剧作家马丁·克林普创作,他似乎觉得这个故事过于“刺激”,便有意制造了一些间离感:演出中歌唱家们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也会评论自己的言论和行为。除了三位主人公角色外,剧中还有“天使”的角色,他们会以旁观者的角度探讨主人公的言行。
本次首演以半舞台版的形式上演,与常规的歌剧演出不同的是,乐团没有坐在乐池中,而是在舞台之上。舞台上并没有演出布景,五位歌唱家也没有装扮,不演唱时就坐在乐团前面的椅子上,一旦演唱便有舞台动作,仿佛在极简的现代空间中歌唱并相互“飙戏”。
“作曲家乔治·本杰明知道我们要来中国时,还特意提到了半舞台的形式。”首演开始前,本剧导演本杰明·戴维斯说,半舞台版更加简洁,观众可以想象他们听到的每一个词。“《切肤之痛》是一个深刻主题的故事,观众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半舞台版有利于关注音乐本身。”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说。
此外,《切肤之痛》还带来了两件奇特的古乐器:玻璃琴和古大提琴。玻璃琴是一种用手指沾水摩擦玻璃发出声音的乐器,一般用于室内乐,在大编制乐队中难得一见。而当地主的妻子得知自己吃了爱人的心时,位于乐团左侧的玻璃琴隐隐发出了近乎电子音的声响,令人汗毛倒竖,毛骨悚然的气氛一下被推至顶点。此外,大提琴的前身古大提琴也被融入乐团,作曲家用现代音乐的技法为这两种古乐器注入新的活力。(韩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