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麦斯基与80后儿女深圳首秀三重奏

2018-11-05 14: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8-11-05 14:14:32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责任编辑:贺梓秋

  作者:辜晓进

  今年刚满70岁的米沙·麦斯基,琴声依然浑厚有力。飘忽的白发和空气中飞溅的松香,加上全神贯注的犀利眼神,以及突出醒目兼具民族风情的蓝色或白色真丝束袖上装,正是乐迷们熟悉的麦式台风。

  自称为“世界公民”的麦斯基是当红数十年的大提琴家,也是俄罗斯大提琴大师罗特斯罗波维奇的得意弟子,与很多全球知名的钢琴、弦乐、指挥大师有过合作。只不过这次坐在他旁边的,不再是去年瑞士韦尔比耶音乐节上的瓦汀·列宾、吉妮·杨森、尼古拉·卢甘斯基、王羽佳等一线明星,也不是其畅销唱片上的阿格里奇、克莱默等大师或郎朗等炙手可热的人物。

麦斯基与80后儿女深圳首秀三重奏

麦斯基一家三口谢幕。 张开城 摄

  10月18日晚在深圳音乐厅舞台上与老麦搭档的,是他的一对80后儿女:1987年在巴黎出生的女儿、钢琴家莉莉·麦斯基,1989年在布鲁塞尔出生的儿子、小提琴家萨沙·麦斯基。近年,老麦频频带领他们赴各地演出或灌制唱片,因此两位80后也在古典音乐界名气日增,特别是女儿莉莉。

  曲目很好,锁定俄罗斯,主打悲情牌,都是小调作品。开场是音乐会常客,拉赫玛尼诺夫19岁时创作的《g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悲歌)。虽是早期作品,却非常成熟,并且奠定了拉氏几乎贯穿一生的忧郁气质。一家三口就用这悲伤的旋律开始了当晚的演出。

  上半场的重头戏是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此曲以大提琴高音区的泛音开启,此后的大段不间断的精准空灵的泛音展示出麦斯基的深厚功力。萨沙的小提琴夹上弱音器在低音区加入,于是形成一个有趣的反差:大提琴奏着口哨般的超高音,小提琴却在低音区吟唱。莉莉的钢琴进来后也极为克制,似有还无,听众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肖氏当然不会让音乐停留在这微弱的声场,情绪很快跌宕起来。特别是第二乐章,音乐由悲而怒,麦氏三口尽情宣泄,钢琴也趋向狂躁,较好地传递出肖氏这部三重奏的矛盾与冲突情感。这一情绪经第三乐章的舒缓之后于第四乐章到达高潮,但最后又复归平静。音乐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泛音中缓缓结束,给听众留下无限思绪。

  这部作品的经典唱片是麦斯基与阿格里奇、克莱默在东京的现场录音。乐迷不妨买来欣赏一下。

  下半场是人听人爱的柴可夫斯基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颇具戏剧性:老柴1874年底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打算交给自己的恩师和挚友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不料后者却对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柴可夫斯基遂改将作品题献给德国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彪罗对作品大加赞赏,于第二年10月25日在美国波士顿指挥钢琴和乐队进行了首演。鲁宾斯坦后来认识到作品的价值,于当年12月3日亲自指挥演出了曾被自己拒绝的“柴钢一”,获得空前成功。数年后,鲁宾斯坦去世。柴可夫斯基悲伤不已,用不到两周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三重奏,并题注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世人皆知,这“伟大的艺术家”便暗指鲁宾斯坦。奇怪的是,这次的节目单上却忽略了这个已被后人普遍当做标题的重要题注。

  乐曲的结构也较为奇特,共两个乐章,其中被标注为“悲歌的乐章”的第一乐章更为世人熟知,常常单独列入保留曲目。在钢琴分解和弦的滚动伴奏中,由大提琴奏出民谣般的优美主题,麦斯基一如听众所期待的那样,用琴声唱出悲伤的歌曲,动人心魄。小提琴则上移4度,用同样的旋律与大提琴对唱,声音更加凄凉。动人的旋律延绵不绝,千回百转,一波三折。乐曲对钢琴的技术要求也相当高,莉莉表现出色,不逊乃翁。

  由10多个变奏组成的第二乐章建立了新的主题,风格也转为激越,只在终曲部分回归第一乐章开头的悲歌主题,令听众再次进入缅怀的意境。麦斯基始终沉着而全情演奏,莉莉的钢琴常常居于主控地位,萨沙表情内敛而琴声冲动,其大幅度的揉弦处理迥异于我听到的其他版本。

  当晚的总体印象是:老麦宝刀未老,琴声仍深深打动着听众;莉莉技巧娴熟,较好地把控着局面,个别地方稍有点喧宾夺主;萨沙毕竟年轻些,小提琴应有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也难在这个组合里与大提琴和钢琴抗衡。但这并不影响笔者对一场优美室内乐的满足感。

  最后加演舒曼一首小品,三人配合更加默契。(辜晓进)

[责任编辑:贺梓秋]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