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武训先生》让我深受触动
——在淮剧《武训先生》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温大勇(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原主编):
剥夺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完全不能容忍的——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高贵的人还是低贱的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男人还是女人,岁数大的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次看淮剧《武训先生》的演出时,我忽然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往事。那时的我们,曾经被剥夺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一部戏剧作品能让我深受触动,引发联想,感怀人生,仅此一点在当下就很难得。
《武训先生》讲述了一位伟大的贫民教育家倾尽一生兴办义学的故事。主人公武训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和坚守,令人感佩。剧作者罗怀臻对创作精益求精,上海淮剧团倾力打造,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武训先生》都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获评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是让人信服的。我相信,它也可以传留下去。
俗话说,艺无止境。关于作品的进一步修改打磨,在上次看完演出视频后的座谈会上,我提到了几个具体的建议。一是武训原名武七,武训这个名字是后来官方给起的。现在演出时的处理,我觉得也可以,并不是个问题。第二,原稿第四场中有“镇长”一词,但明清时期没有镇长一说,那时的基层政权只到县,没有到镇,更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直到村——不过这都是很简单的事,好改。结尾那场,原来台上的演员比较多,显得乱。这次看现场演出时,觉得台上清静多了,容易突出主人公。但是,我仍对梨花最后悲呼“武七”不以为然,那是两个时空,而且台上如果相对安静一些,反而更会有一种压抑悲怆的效果。
还有,一些角色的妆容与年龄不太匹配,或者前后反差太大,希望更自然、更真实些;字幕应当准确,减少差错。此外,我一直觉得,武训的行动还可以再丰富一点,而不是用更多的笔墨来展现心理活动。
张老辫的结局,还有待商榷。一场大火让他家道中落,也沿街乞讨,剧场反应似乎不错。但先不说其合理性如何,对于这种因果报应的舞台“宣传”是否合宜,我存疑。
不仅是看视频,看演出后我仍感觉到,淮剧《武训先生》有着电影《武训传》的“影子”,这在人物、细节、场景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当然,也可能取自相同的素材。还要说的是,电影《武训传》对阶级斗争的过分强调与渲染,也部分延续到了淮剧版,使之未能与那个已被弃置的理论完全切割。其实,历史上武训的生活里并没有那么多的“阶级元素”。淮剧《武训先生》无疑是一部创新之作、艺术精品,但对于和电影《武训传》的关系,不妨做出一个哪怕是轻描淡写的说明。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