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义”方面继续深挖和牵引
——在淮剧《武训先生》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万素(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淮剧《武训先生》的舞美创作班底是学院派,舞台效果很现代,不拥堵,给人干净、清爽、温馨之感,审美达到了一定高度。因梨花是女主角,剧中出现了三种颜色的梨树,成为一种典型意象。不仅是梨花意象,也象征着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珍贵情愫。多年后,武训与梨花在柳林集市相遇,梨花已嫁为人妇。他们已不可能再亲近,但心里永远装着对方。这时,舞台后方又浮现出梨树的意象,表达他们初恋时美好的情感,既是境语又是情语。这一场景运用,恰到好处。这启发我们,在一个视觉的时代、读图的时代,舞美不要因噎废食。唱腔设计赵震方的特长,是对淮剧传统音调吃得很透,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而且,他比较擅长为人物谱写老淮调。老淮调唱出来,那种一泻千里的情感表达,十分触动人心。
主演梁伟平,将武训这个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不同年龄段都拿捏得很好。例如,表演武训和梨花谈恋爱时,他的眼神清澈如水,传达出刚刚20岁情窦初开的武训内心,萌动着初恋的美好情感。梁伟平调动了大量的程式技巧,外化人物内心情感,肢体语言幅度很大。尽管年届花甲,表演过程比较累,但他的表演十分到位,能把人物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传达给台下的观众。戏剧是综合艺术,我一直主张将每种艺术元素充分开掘出来,并且发挥到极致。梁伟平的表演便是如此,戏曲表演的唱念做舞、四功五法都被他充分调动起来为人物服务。例如,武训行乞的表演段落,他一副乞丐装束,挥动着手中的铜勺,又蹦又跳地逗人乐;在破庙里数钱,他拿着一吊吊钱耍起来满场飞。他设计以铜勺、钱串等小道具作为表演支点,开掘出不同戏剧情境下的人物心理动作,让人印象深刻。
十年行乞积攒下的钱被盗,办义学的良好意愿泡汤了,武训似乎陷入了灭顶之灾。在最痛苦的时候,他想起了三个人:一是梨花,二是了证,三是母亲。爱情、友情、亲情,从多侧面观照了人物内心世界。梁伟平的表演让观众很享受,对他自己可能也是一种享受。演员已经和角色融为一体,人物在他心里面完全活了。他的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都在自然地表达人物情感、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出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这种状态,似乎进入了表演艺术的自由王国。
武训这个人物,不是概念式的,而是有血有肉、血肉丰满的。十年行乞积攒下的钱被盗,武训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这时,僧人了证及时过来点醒他,作为佛家对朋友的失态予以棒喝。了证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在剧中的人设也很出彩。他幽默、滑稽,能够适时调节气氛。张老辫这个角色,也塑造得很成功。张闯的表演,分寸感极强,没有戏的时候不抢戏,有戏的时候能够很好地传达人物内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张老辫最后落魄行乞,从造型上来讲,与晚年的武训有点雷同。是否可以考虑做一些情节上的改变?例如,不让他正面出现,而是置于幕后,借梨花的嘴说出他应有的悲惨结局。善恶有报,大快人心,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比较常见,符合中国人的普遍心理。
罗怀臻作为编剧的倾向性,不是批判,而是同情,尽量把人物内心揭示出来。青春一闪而过,让我们好惋惜。唱词、念白写得很好,比较符合淮剧特点。罗怀臻是理论家,又是剧作家,对社会有着深刻认识,对现代性有着一系列思考,往往理念先行。但在淮剧《武训先生》中,我们发现,不是理念大于形象,而是靠人物形象来传达题旨。
这部戏,讲的其实是个“义”字。很多评论文章认为,武训的仁义体现为办义学,但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文化很讲“义”字,例如义结金兰、桃园三结义等。今天依然如是,社会上的很多义工、志愿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希望淮剧《武训先生》在“义”方面继续深挖和牵引,引导观众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而不只是获得审美满足。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