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润
时下,各种各样的朗诵音乐会很多,大多以名家名作阵容作为主打亮点,但在主题内涵上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多。而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一台名为《秋·思》的名家名作朗诵音乐会,则不仅以濮存昕、凯丽、丁建华、童自荣等南北著名艺术家的联袂演出阵容引人关注,更是以其用心的设计、深邃的立意、精良的制作,给人以长久的回味。
有别于以往其它同类演出,《秋·思》整场演出不设主持人,所有作品的组合都服从于立意的内在逻辑贯连,作品的连接都有剧情化的表演细节牵引,或借助音乐、音效、灯光,自然转换,不露痕迹;整场演出犹如一部完整的交响乐,由呈示、展开到高潮,呈现由“风物之美”到“情致之美”,再到“哲思之美” 的三个篇章的递进,由物到情,由志到思,逐层深化,层层递进,形成走向崇高境界的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南北艺术名家通过演绎26首中外艺术经典,抒发吟秋、诵秋、思秋、爱秋之情,揭示“秋是第二个春”的全新立意,迸发第二个春天的无限生机。
一叶知秋。一片宽15米、高9米的巨大树叶覆盖大半个舞台。近2000片手掌大小的树叶铺满舞台空间。随着作品内容的转换,满台树叶不断呈现魔幻般色彩,或翠绿、或金黄、或彤红。一个孩子,用婉转纯真的童声,唱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之后,现场钢琴演奏旋律响起……艺术家们相继登场,在规定的戏剧性情景中尽情表演、朗诵从语言艺术升华到舞台艺术,从而使观众的视听同时获得艺术的美感。
《秋·思》围绕着秋季引发的抒情言志,内容集中而又丰富,由许多中外名作构成:其中有戴望舒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创“新纪元”的《雨巷》,有忧国忧民的杜甫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趣意盎然的俄国诗人谢尔顿·叶夫盖尼耶维奇·涅里古欣的《聪明与愚蠢》,有励志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于我挫折中的胜利》,有卓别林《当我开始爱自己》等……特别是一些西方的诗文作品,都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朗诵舞台上。
区别于以往吟秋诵秋满足于赞叹丰收与圆满,《秋·思》揭示凋谢、枯萎、肃杀的秋景正孕育新的生机的哲理。纪伯伦的诗作《于我挫折中的胜利》,生动描述了“达到完美就是死亡降临,恰如瓜熟蒂落即可消失”的必然规律,提醒人们不必恐惧挫折。“挫折,我的挫折,我的孤独,在我,你永远比千次胜利更珍贵”,“只有你才能攀上我那高大而又光滑的心灵之岩”,鼓舞人们在受挫之后百折不挠的人生信念。法国阿贝尔·加缪的诗作则是直呼“秋是第二个春”。诗作的哲学思考向人们奉献了秋季成熟的思想之果。
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除了奉献诗人艾青的名篇《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还与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同台合作白居易的《琵琶行》。朗诵艺术家与琵琶艺术家的默契表演,生动再现了诗人当年巧遇琵琶女引发诗兴的动人情景。琴弦时而急速滚指,时而轻拨缓弹,“未成曲调先有情”“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景象,栩栩如生。
受观众喜爱的凯丽为观众带来的是一封貌似平易、实则感人肺腑的《妻子的家书》,这是一位已逝的热爱祖国的中国科学家的妻子写给他的信,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深情。凯丽朗诵的另外一首《有些人我们一直在错过》则让人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感悟人生。
被誉为中国“配音皇后”的丁建华,以一首充满忧患情怀、忧国忧民的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赢得满堂喝彩。而她的另一首作品《十天拥抱的拯救》,则从一个9岁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孩子要求原本要离婚的父母每天要像当年一样拥抱而挽救了一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的故事,让很多人为之感动落泪,陷入深思……
著名电影配音艺术家童自荣,曾因为法国影片《佐罗》里的“佐罗”配音一举成名,他的独特声音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为全国观众们耳熟能详。在《秋·思》的舞台上,他带来了一首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和一首彭国梁的《泥巴》;在这一洋一中两首中外诗文之外,他还自告奋勇为观众演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让人感受到“配音王子”的另外一面。
古今中外的情感、哲思,都通过精巧的编排,汇聚于同一个舞台上。这样一台精心策划、极为重视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演出,带给观众的是丰富的、深邃的、全方位的心灵感受。如果秋天会说话,它的声音一定是这样饱含哲思、令人回味无穷的。正如朗诵会策划人、制作人烁渊所言:“秋一场,惜千年,吟秋赞秋爱秋思秋,人生百味一秋尽收。秋,是人类共同的挚爱。郁达夫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而我,愿把自己生命三分之一的零头,献给刚刚起步走向市场,需要探索发展的中国朗诵艺术。”(王 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