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秀坤
大月亮,一天一地的白。
清风中送来一段说唱,是邻家奶奶在哄小孙子睡觉:月亮月亮粑粑/里面住着妈妈/妈妈出来买菜/里面住着奶奶/奶奶出来洗脚/里面住着小鸟/小鸟出来飞飞/里面住着乌龟/乌龟出来爬爬/里面住着娃娃……
是许多年没有听过的童谣,在寂静的月夜里,听起来是那样温馨与祥和。我不必出门就知道,唱歌的奶奶一定是举头望明月,轻轻地拍着熟睡的小孙子,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一抹甜美的爱意透过歌声流淌出来,比世上任何音乐都令人陶醉。
儿时,我们就是听着奶奶的小调,和妈妈一起唱着童谣,与小伙伴们齐声合唱新学的儿歌,一天天长大的。那些童谣或儿歌,唱词直白,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又善于想象,不仅生动且颇具画面感,一经唱起,总能得到孩子们的大力响应。由此,也就在最短时间内流传开来。
没有童谣和儿歌就没有童年,那是我们人生之初最好的文学启蒙。如今细细品味,每一首童谣,或诙谐有趣,或介绍知识,或讽刺世象,或寄予美好期望,都有其积极意义。
拗(ào,方言,劝说的意思)某郎,牵满堂/送我家宝宝上书房/一包果子一包糖/糖让先生吃/果子给宝宝尝。这是爷爷奶奶惯小孙孙时最常唱的,打小就在灌输读书至上及待人接物的礼仪呢。
拍拍心,不抽筋/拍拍腿,不惹鬼。夏天游泳时,我们爱唱这两句,边唱边撩起清凉的水花,拍拍胸口,浇在裸露的肌肤上,边唱边笑,打打闹闹,快活极了。此举确实是防止下河游泳时抽筋的一种方法。
打了春,赤脚奔/挑野菜子拔茅针。春天到了,孩子们巴不得早点投身广袤的原野,打几个滚,翻几个跟头,赤脚在乡间土路上狂奔,顺便去挖野菜,捉黄雀,逮蝴蝶,拔茅针。一经唱起,一股子向往春天自由的欢笑定然盛开在脸上。
蜜蜂蜜蜂你钻洞/我把一百块钱你用用。唱这童谣时,一定是手里举了只小小的棕色玻璃瓶,在掏野蜜蜂呢。短短的泥墙上,蜂飞蝶舞,热闹非凡。一只只指肚大的小洞,野蜂时进时出,可急坏了等着吃蜂蜜的我们。便编了这童谣,莫非小蜜蜂也相信谎言?
也有关乎民俗的。像: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简简单单的句子,便概括了端午节的所有民俗,一经唱起,小小的童心已完全浸泡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之中了,吃粽子,挂香囊,看龙舟的童年乐趣更是让我们饱尝了一顿节日的饕餮盛宴。
有意思的是,一些童谣虽不免有些嘲笑意味,但细细琢磨,其夸张与想象,实在是太生动幽默,幽默得令人忍俊不禁。一唱之后,不仅自己开心,那被嘲弄的对象也往往会“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像遇上害“豆子眼”(眼病,眼皮红肿)的人,我们会唱:偷人家针,偷人家线/眼睛上开个杂货店。瞧瞧,这想象,多么纯粹的文学语言。
那时的童谣,所唱内容几乎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早早地就从中懂得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学到了各种生活常识,更多地品尝到了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乃至于懵懂之中无意识地打开了文学的窗口。
只是,如今的孩子,除了《小兔子乖乖》《拔萝卜》《分果果》等有限的几首儿歌,哪有我们儿时那么多内容丰富,又生动形象、铺陈夸张的童谣啊。撇开没完没了的补习班、特长班,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动画片,是电脑游戏,是网上聊天。听说如今已经将民歌民谣当成宝贵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加以拯救和保护了,不知我们小时耳熟能详的那些童谣和儿歌是不是也包含在内?
月亮月亮粑粑/里面住着妈妈/妈妈出来买菜/里面住着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