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小人物故事,演绎大时代精神
——豫剧《秦豫情》“二改”专家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2018年10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豫剧《秦豫情》“二改”专家研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秉承精益求精、更上层楼的理念,组织专家、剧目主创团队以及观众代表召开研讨会,围绕豫剧《秦豫情》的“一改一演”,以及接下来修改打磨的方向和要点进行了热烈探讨。
认真研讨文本,仔细揣摩推敲
今年7月18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在京召开了《秦豫情》的“一改”研讨会,专家们围绕作品的内容、形式、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探讨。其后,主创团队潜心研究专家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打磨,10月25日,《秦豫情》在西安进行了“一改”后的首演。演出当晚,剧院内座无虚席,精彩纷呈的表演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情绪,他们深深沉浸在戏剧的魅力之中,为剧中人物的命运牵肠挂肚,时而小声哭泣,时而开怀大笑。在演出结束后全场更是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此次再度组织专家进行研讨,既是对该剧修改情况的中期监督,也是对剧目进一步修改提升的助推。总导演李利宏在“二改”研讨会上介绍了“一改”研讨会结束之后,主创团队即刻开始研读和消化专家的意见,着手进行修改的情况:首先在长度上进行调整、剔骨抽筋,能一句话说清楚的绝不说两句话,甚至是多余的两个字也进行剔除;其次,对几出重要戏码,比如“小勤恋爱”、“小勤生子”、“想家乡的菜花香”等,做了精炼的加工和排练。
对于《秦豫情》的此次修改,现场专家给予了肯定。“这部戏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受,觉得它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认为,“该作品以小人物表现大历史、以小百姓展现大情怀,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戏剧感染力等方面,均已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认为,优秀的剧本是戏剧成功的关键。《秦豫情》的剧本非常扎实,充分地展示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有好剧本的基础上,才使得这部戏能更好地表达出社会沧桑巨变之下,人们情感的变化。此外,这个剧本还兼具文学性,使这样的题材拥有文学的力量、历史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
研讨会现场,多位专家对小勤扮演者徐俊霞和张大扮演者王凯的演技予以肯定。《中国戏剧》杂志社原主编赓续华评价道,“两位演员的表演非常细腻,为整部剧加分不少。尤为重要的是,从最初只有主演徐俊霞的表演突出,到如今,其他角色也找到了自己的光芒,整个团队演员的演技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剧团努力之后产生的可喜变化。整个团队水平上升,让我们感到整出戏有了‘一颗菜’的精神。”
推敲被粗疏的细节,找寻被忽视的音乐
首次观看《秦豫情》的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李春喜在开研讨会前做了很多功课,认真研读了“一改”研讨会的会议纪要,认为这部戏的“一演”大致体现了“一改”专家的基本意见,完成了“一改一演”的阶段性任务。但这部戏在“二演”的时候仍然有加工、提高的空间。他认为,在叙事逻辑和戏剧结构上,整部剧以结婚那场戏为节点,前半部分的处理非常周密,但二人结婚之后的戏则显得冗赘,“给我一种另起一行的感觉。”
在戏剧结构方面,崔伟认为,“小勤和张大的深情、小勤寻找张大、雪夜与婆婆相遇、生产危难四个部分是否都要呈现出来,还值得商榷。”对此,刘玉琴也提出,婆婆找“托儿”买胡辣汤的情节,足以表现出婆婆人性善良的一面,其后的戏份同样为了表现婆媳关系的改善,略显重复。北京戏剧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则对小勤生孩子时的唱词提出质疑。他认为,对于难产中的小勤来说,此时她心中最放不下的并不是家乡的菜花香,更不是婆婆卖房子凑医疗费,而是孩子的生死、张大的音信。
在表现形式上,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认为,在表现张大和小勤产生碰撞导致瓷器破碎时,场景突然从白天变成了暗场,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待商榷。对此,李春喜也建议让演员采用戏曲的表达方式,直接表现撞车的场面,或许会产生更为戏剧化的舞台效果。“戏剧化和生活化需要进行有机地结合。”对于表演,《剧本》杂志社原主编、编审黎继德认为,戏曲表演应有强烈的形式美学和美感,具备非常鲜明、强烈的特征。
“音乐就如同剧本一样,是戏曲的根基和灵魂。目前来看,剧中的音乐拖了后腿。”湖北省演艺集团原副总经理、一级作曲李道国直指音乐的不足,他希望《秦豫情》在音乐上面有所突破,首先应找到主题音乐,将豫剧与陕西音乐元素相结合,有效地贯穿整部戏;其次,要找专门的人对合唱进行辅导;第三,进行重新配器。北京演艺集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作曲王亚勋也同样强调了乐队的问题。他表示,人物的情感和精神都需要音乐予以渲染,但是,目前乐队的编制还是过于简陋,需要提升。
舞美方面,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一级舞美设计于鹤咏认为,条屏结构的使用,导致艺术韵味和意趣不足,没有克服条屏分割组合空间带来的平板局限,没有凸显舞台结构的美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应当进一步挖掘戏曲的假定性、虚拟性、写意性与时空自由的潜能,彰显民族传统艺术的精神气韵,重视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形态和观念贡献,注重传统审美与当代审美感的对接。
作为本次研讨会特意邀请的观众代表,李想、薛甲乙也表达了自己的观剧体验,为剧目的进一步打磨,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多次观看《秦豫情》的李想不仅是个戏曲爱好者,同时还是一名当地媒体记者,他曾就《秦豫情》采访当地观众,他认为,“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戏,老年人能看到自己当年逃荒的经历,年轻人则能体会到谈恋爱情窦初开的感觉。这是一部描写小人物的戏剧,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演进、大离合,就是一部史诗。”
“可以说,2016年没有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就没有《秦豫情》这部戏的诞生,没有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滚动资助项目,就没有这部戏的现在。”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西安市豫剧团团长赵鹏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多轮支持,感谢众多专家给予的肯定和行之有效的改进建议和方案。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秦豫情》今年在郑州、济南、兰州等全国多个城市展开了巡演,随后将开启第二轮巡演,走进上海、徐州等地演出,将演出20余场,预计惠及观众25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