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门振成
三代人,55年,让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这是一个英雄群体,这是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命题。著名剧作家孙德民以他深厚的创作积淀,以话剧形式将塞罕坝精神展现在舞台,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搭建起一个熠熠闪光的精神高地。
“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大幕拉开,一排大字伴随着极具震撼力的音响效果出现在观众面前,狂风呼啸,雪花飞旋,白毛风野兽般嘶吼……震耳欲聋的音响,栩栩如生的画面,把观众带回当年的塞罕坝。
风雪里,众人救活了冻僵的主人公佟保中,他却要下坝当“逃兵”。这是怎么回事?此时,伴随着观众的疑虑,“长歌”的旋律回响,塞罕坝精神的动人画卷由此展开。
该剧的第一场戏,剧作家巧妙地用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与佟保中和秦海生因妻子重病、老母病危欲离场下坝这一上一下的矛盾冲突步入主题。最终,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佟保中、秦海生,以及放弃高考上坝造林的一群青年学生围坐在一起,大家共赏电影《上甘岭》。经过一番情感的碰撞,佟保中、秦海生们坚定了“守住塞罕坝,决不撤退”的决心。
这样的安排使得佟保中们的思想转化,在顺理成章中进行,没有枯燥的说教和生搬硬套的戏剧模式。尤其令观众意想不到的是,旋转的舞台凸显出一块高地,两根木杆间挂上了小银幕,舞台上下,大家一起重温电影《上甘岭》的精彩片段。小银幕上,坚守上甘岭阵地的战士们满怀激情地喊道:“党交给我们这块阵地,一寸也不能撤退!”当“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响起时,台上台下群情振奋,掌声如雷。百感交集的佟保中突然上前紧紧握住李场长的手,激动地说:“我要像上甘岭的战士一样,守住塞罕坝,决不撤退!”第一代务林人的“长歌”由此缓缓奏响。
佟保中的妻子病逝,他把刚满一岁的儿子佟刚抱上塞罕坝,让别人代养,自己没日没夜地在冰天雪地里干活,用手扒开冰冻的树坑,手指甲都冻掉了;风雪中,19岁的技术员高志在运树苗的过程中不慎跌进雪窝子,两腿冻僵,为了不让树苗冻死,他让人拉着树苗快走,自己却冻死在冰雪中;从北京林科院来的总工程师杨宁先,带着家人举家上坝,当他因腿部骨折回京治疗时,得知林场遭遇旱灾,12万亩松林倒下,硬是逼着女儿用轮椅把他推回了塞罕坝;当年曾在塞罕坝打过游击的老场长李斌,在林场遭灾后的三个冬春,硬是和大家一起补种上了50万亩松林,临终前他感叹道:“我不愿意死,我还没干够,我舍不得离开这片树……我死后你们一定把我埋在这片林子里。”
第二代务林人的故事,聚焦在望火楼上。佟保中的儿子佟刚和儿媳二桃,35年如一日坚守在望火楼上。在他们手里没丢过一棵树,没发生过一次火灾。当佟刚的入党申请被批准时,他爬上高高的望火楼,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读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台下掌声雷动。
第三代务林人的故事,聚焦在佟刚的儿子佟小林身上。从林学院毕业后,佟小林回到塞罕坝,任分场场长。他要突破前人没有解决的难题——在石质阳坡上种植樟子松。妻子舒纹自作主张要将他调到省林科院工作,为此夫妻俩产生了矛盾。杨宁先的女儿、北京林科院博士杨娜,为了解决林场的技术难题,从北京回到坝上落户。这件事使舒纹深受触动,她又回到丈夫小林的身边,与大家一起共建绿色家园。
这三代务林人,第一代的责任和信念,第二代的坚守和理想,第三代在幸福和希望中树立新的目标,都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可以看出剧作家在寻找和编织这些“群像”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纠结和精神风貌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表面去表现人物的先进事迹,而是以先进事迹为线索,重新走进生活,走进人物,找到让观众信服、有血有肉的时代楷模的形象。
在全剧尾声的巨幅影像里,剧作家着意再现了浩瀚林海的壮观场景,再现了林海的生态价值,再现了2017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颁奖时的动人场面……这些场景无不宏伟庄重,震撼人心。
走出剧场的那一刻,《塞罕长歌》的动人旋律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部话剧作品无疑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做出了最好的艺术诠释。(门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