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天平
蹦迪、打碟、社会摇……这些熟悉的名词都是普通人理解电音的线索。《即刻电音》的价值在于让电子音乐作为一种独立、完整、有态度的音乐表达,被更多人所了解,在“抖腿”和“土嗨”之外找到新的空间。
图片来源/《即刻电音》官方微博
某种意义上,音乐综艺可能是国人消费力最旺盛的文娱节目。在过去十余年间,没有什么比音乐综艺更老少咸宜。加之中国的音乐种类丰富,为此类节目的开掘提供了无限宝藏。这一点似乎适用于全世界,有一个显著的趋势,不同国别、地域音乐的交叉融合,促使音乐节目成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传播的重要流行文化载体。
2018年,中国的音乐综艺开始出现全面转向,“垂类节目”——即细分题材的节目——崭露头角,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细分题材才能够应对创新的需求,同时受众的审美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中国有嘻哈》在2017年成功试水,加速推进了圈层音乐文化转化为综艺节目。直到去年年末,真正意义上的一档电音节目《即刻电音》诞生,新一轮音乐综艺的升级似乎正在发生。
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探索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80年代的“青歌赛”、“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等都是先行者。但真正掀起风暴唤起全民,还得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算起。此后的15年间,音乐综艺发展方兴未艾,动辄引发“狂欢”。
《超级女声》最火是在第二届的2005年。以李宇春等为代表的平民偶像崛起,让人们看到音乐综艺创造的无限可能。“草根成名+全民参与”,音乐不再是仅供阅听的美学感受,更是全民娱乐。另一个加速器是2012年引进国外模式的《中国好声音》,此前被选秀属性反复消耗的音乐综艺迎来了回归音乐本位的一次升级。
在那之后,受到海外模式的影响,一大批创新形态的音乐综艺开始涌现:《我是歌手》《蒙面歌王》《我想和你唱》《梦想的声音》等节目各异,有的沿用选秀传统,有的采纳竞演形式;有的聚焦素人,有的拓展着“星素结合”。15年里,“声音的战场”从未偃旗息鼓,有数据显示,最鼎盛的2013年有多达13档音乐综艺同时亮相暑期档。热闹从未断裂,可“狂欢”之下必有疲软。
有人评价今天的音乐综艺已到了这样的节点:“音乐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法。”如同每一次升级过后的节目同质化浪潮都势必带来瓶颈,节目仅靠“玩法”创新已然不足以满足观众的期待。过去两年的题材开拓,我们也看到了嘻哈、街舞等全球青年文化崭露头角,在节目化的过程中或偶然或必然地“出圈”(打破圈层效应),成为爆款。这为原本就积累下了庞大受众基础的音乐综艺带来了更丰富的想象:拐点之下,还有哪些真正的音乐内容增长点?
囿于社会历史的特殊性,加之包括民间在内的本土音乐形态过于纷繁,中国与世界潮流音乐的接轨呈现出一种显著的滞后性。发轫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电子音乐,直到40年后才在中国落地。
落地后风靡于迪厅的电子音乐,在中国广大百姓的最初印象是抖腿、土嗨。电音没有太多歌词,消弭了语言差异可能造成的屏障,更多聚焦于节奏以及对节奏的制作,加上对传统电子舞曲的结构进行的再创作,给听者创造出更多审美的快感,情感体验更鲜明。于是乎,更多普通听众便将这种“不明觉厉”的音乐形态跟他们所能认知的场景关联到一起——蹦迪、打碟、社会摇……这些熟悉的名词都成为普通人理解电音的线索。因此,推广电音节目很可能让普通观众的心中首先联想到的是《午夜DJ》。
《即刻电音》的价值或许就在这里:让电子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有态度的音乐表达这一事实,被更大多数人所了解,在“抖腿”和“土嗨”之外找到新的空间。《即刻电音》的特邀主理人Alan Walker作为全球知名电音制作人,在节目中改编了自己一手打造的电音神曲《faded》,让这种音乐形态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很“高级”的模样。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听电音的群体已达2.86亿,刚刚过去的2018年这一数据或达3.5亿,还有人预测今年的规模将突破4亿。可观的数据背后,是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对国际化的音乐流派、类型的更高兼容度,包括现实中快速成长的电音厂牌、电音节,作为细分领域的电子音乐正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卷入度和对年轻人强烈的吸附效应。
有了对节奏、制作、态度等特质的准确认识,《即刻电音》这样的节目创新才能跳出抖腿、土嗨的窠臼,向着专业层面的更深度拓展。事实上,在腾讯视频推出《即刻电音》前,早已有先行者跃跃欲试。两年前曾有一档对准电子音乐进行再创作的节目,虽然野心十足却最终反响平平。让电音走向大众化,这是难点。
在这一点上,《即刻电音》的调性显然更明确。小众音乐市场多年来普及难、传播难,节目首先想要改变的就是这一困境。在最终的呈现中,我们看到节目对电子音乐类别更包容的标签,主理人和选手更多元的专业探讨,选曲和编曲兼顾普通观众的审美,厘清电音原理和特征。相比其他音乐品类,注重律动、节奏既是一个创作难点,也是一个创新亮点。显而易见,这些尝试都有益于电音通过节目化走出圈子,增加大众影响力。
相比海外市场对电子音乐的熟稔度,要打造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电音节目需要从“定义”这个基础工作开始。《即刻电音》值得称道的一点也在于“先纠偏、再培养”的递进,没有冒进着立刻改头换面,而是有耐心地从普及走向传播。
纵观今年各卫视和平台的编播计划,更多电音节目都箭在弦上,如果能够顺利上线,势必会继续开拓这一“垂类节目”的更广泛影响力。而这些,都会在《即刻电音》撕开的口子里继续往下扎根。(何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