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而歌,为民而呼
——在音乐剧《国之当歌》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俭(原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
上次研讨会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音乐剧《国之当歌》的修改提升幅度之大,令人惊叹。一些改动,超出了各方专家的意见。一些意见甚至是苛求,但在这一版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在时代与个人关系的开掘提升上,成效显著。主人公聂耳的心路历程更加清晰,思想升华的台阶更加扎实。这部剧,不仅展示了一首永恒赞歌的诞生,同时塑造了一个不朽灵魂的历练。它真正的艺术价值,是把民族精神的滋养与对音乐才子的洗礼结合起来,把时代风云的变化与个人成长的轨迹结合起来,把祖国的呐喊与文艺战士的吼声结合起来。上海歌剧院尤其是《国之当歌》主创团队的胸怀和创造力,值得钦佩和学习。
在近几年看过的国产音乐剧里,《国之当歌》是戏剧性和音乐性结合得很好的一部。二者的结合,不是两层皮,没有因为突出戏剧性而丢掉音乐性,也没有为了在音乐性上有突破而导致戏剧性的脱节。作曲李瑞祥、导演信洪海对戏剧性与音乐性之间关系的把握和提炼,都比较到位。田汉的形象,塑造得更好了。田汉与聂耳的人物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两人之间,亦师亦友亦合作者。田汉作为聂耳的精神导师,在他人生道路上不断点拨、引导和提携。最终,两个灵魂相互碰撞,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共同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
艺无止境。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音乐剧《国之当歌》接下来如何打磨完善,攀登艺术高峰?
一是散点与聚焦的关系。全剧以聂耳的成长经历以及与小莉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但剧作结构显得松散。几个散点,反倒做成了焦点。例如,女主角小莉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戏份,消失在了观众的视线里。等她再上场时,一个巨大的广告又显得很突兀。而那个日本军人在台上换衣服等,占用时间过长,重心有偏移。这些点位,应该留给主要角色,给他们更多的铺垫。再如,报童到观众席卖报,也应该是散点的一部分,却当成焦点处理了。作为音乐剧来讲,不太适宜用这种表现手段。
男主角聂耳的形象,怎样在剧中更突出?例如第一场,聂耳迟迟不上场,让观众有点着急。事实上,应该让他更早地露面。从刚到上海,面对社会怪象的迷茫,到田汉给他指点迷津,聂耳终于找到了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创作了数十首优秀的革命音乐。再如,长庚和妻女感慨生活艰难时的唱段,可以适当合并压缩,使情感饱和度更加凝练。而且,应该让聂耳看到、听到并有所感触。这样的见闻,对聂耳的一步步成长能起促进作用。
二是流畅与切割的关系。这一版内容较碎,不够流畅。幕与幕之间、场与场之间的转换,建议以音乐来衔接和贯通。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能够弥补结构上的一些不足。
小莉为伤兵唱的《摇篮曲》,与后面的雄壮激昂形成了强烈反差。但目前听起来,有种“为唱而唱”之感,不够自然。是否可以考虑这样处理?阿凤的尸体躺在那儿,小莉唱《摇篮曲》为她安魂。在场的所有伤兵,都被音乐打动,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孩子。于是,大家围着阿凤,一起合唱或哼鸣,以《摇篮曲》为她安魂,聂耳在旁边拉琴配合。这样,不仅可以看到聂耳和小莉的成长,两人之间的情感升华也完成了。
瑕不掩瑜。音乐剧《国之当歌》以现代感、海派风来演绎主旋律,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要求。希望作品越改越好,为建国七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同时,在未来的日子里时刻唱响,为国而歌,为民而呼!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