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学书之路虽苦犹乐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首页> > 正文

学书之路虽苦犹乐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1-15 17: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书之路虽苦犹乐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访青年书法家纪松

  “我喜欢草书酣畅淋漓的挥洒,喜欢草书落英缤纷的章法,喜欢草书纵横天地的气势,喜欢草书变化莫测的构成。这也许是骨子里澎湃的激情,以及不断挑战自我的信念。”青年书法家纪松如是感慨。43岁的他,有着三十余年的习书经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泰州学院副教授、泰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学书之路虽苦犹乐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纪松近照

  纪松的书法作品,继承古贤风格,给人结构随心、波磔有序、章法独特、笔势流畅的深刻印象,曾20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展览中入选、获奖。其中。《李白诗歌十幅》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016年度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新城道中诗》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评价说:“隶书《新城道中诗》用笔浑厚不乏灵动,结字开阔而神气内聚,既能够表现隶书的朴厚大气,又能够体现精细之处的严谨,同时在章法上具有一定的时代审美。”

  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纪松的从艺经历、书法成就,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在骄人成绩的背后,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隶书《新城道中诗》是如何诞生的?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纪松。

  光明网:您是何时开始学习书法的,有着怎样的机缘?

  纪 松:转眼间,学习书法已有三十多个春秋。回顾习书历程,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深:一是我的祖父,一是恩师徐利明教授。祖父领我启蒙,恩师则教我修行。

  1975年夏,我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农村,祖辈世代私塾,也可称作世代书香。从我8岁起,祖父即教导我读书习字,初习唐楷,继而二王。祖父虽无过人之技,也无超人学识,但教会了我笔法至上、察之尚精、功在书外等一些重要理念。小学五年级,在全乡一次书法比赛中,我有幸获得一等奖。领奖那天,祖父为我准备了一件新衣服。我欣喜若狂,一路高歌。这段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8年的基础训练,让我不仅熟谙了唐楷笔法,也研习了晋唐小楷。勤学苦练,不求闻达,但沐书香。

  多年与书法为伴,有三本字帖值得一提。一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祖父从旧书摊上淘回来,我临摹了七八年,临摹纸张足有一人高。二是孙过庭的《书谱》,我曾专门临习了两年。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浮现出很多字形。至今,我的小草仍然有许多它的影子。三是黄庭坚的《郁孤台法帖》,让我不仅对大草笔法有了崭新的认识,心胸和气度也达到了新的境界。

  2007年,我有幸到南京艺术学院求学,师从徐利明教授。徐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书家,诗书画印论皆擅,对书法诸体技法娴熟,且能融会贯通。创作过程中,他的激情和专注,让人惊叹不已。日常教学中,徐先生不仅在技法上给予悉心指导,也对学生的书法理论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他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让我受益匪浅。经过认真摸索,我决定在五体兼修的基础上,将大草书作为主要创造和研究方向。

  光明网:与其他书体相比,草书的独特魅力如何体现?

  纪 松:草书,是最能抒发个性情感跳跃、最能体现创作者才情的书体。面对那些跌宕起伏、连绵不绝的草书力作时,我每每被其中变幻莫测的线条、绝妙对比的墨色、精妙偶得的笔法、开合有度的空间、变化统一的韵律所打动,不禁激动和兴奋。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只是因为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撼动心灵的力量。

  草书创作,绝不是肆意的狂放、任意的挥洒,而是一种建立在法度基础上的激情飞舞。这一点,有人用“戴着镣铐舞蹈”来描述,我认为不无道理。也有人,将草书创作比喻为“在理性草原上的感性驰骋”,我认为非常准确。所谓“理性”,就是对技法,以及笔、墨、纸性能的熟练掌控,对美学原则的透彻理解。“感性驰骋”,则是要求释放个性、纵横万象、不计工拙、不计小节。只有二者密切融合、自然生发,才能创作出草书的精品力作。

  随着研习深入,我逐渐体悟到草书创作所带来的爽快无比。在日常创作中,主动将晋唐草书的古朴蕴藉、明清草书的浪漫肆意相结合,在用笔、用墨上尽量寻求变化,在章法严谨、气韵生动方面下功夫。这些年,多次的入展和获奖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创作和研究草书的信心。

  古往今来,许多人将狂草与章草、今草并列,个人认为不妥。这是因为,狂草与大草都是一种生命力量的迸发、情感外化的产物,从风格和形态上不能明确分辨,只是狂草更甚。在草书创作与审美方面,我一直遵循“小草始于精,大草发于情”的原则。

  光明网:在专攻草书的同时,为何创作了隶书《新城道中诗》?

  纪 松:南京艺术学院申报的“书法创作人才培养”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7年,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书法家一起在南京艺术学院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封闭训练。

  期间,徐利明教授制定了“诸体兼修、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并对我们提出了“扬长不避短”的具体要求。这样的教学思想,改变了我单一的创作方向。受此启发,我加强了对于此前相对陌生的篆隶的学习。具体来说,不仅在笔法研习上苦下功夫,而且注重篆隶笔意、金石气息的追寻。终于,在篆隶书写上,找寻到了一定的方法,认识也提高了不少。在结业展中,我以隶书创作了一幅《新城道中诗》。

  该作以绞转笔法为主,不去刻意强化每个笔画的起止形态,而是加强用笔的连贯性,在追求苍茫迟涩的同时,体现一定的性情。在结字方面,我加强了每个字的左右舒展,使得横势更加明显。同时,为了避免过于工整呆板,在每个字的姿态上,都采取了一定的变化,使其能够体现一定的动感。在章法上,我采用了常见的“字距大于行距”的隶书创作方法。个别横向舒展的笔画穿插,又能够打破章法的平实刻板。三条屏的粘贴,增加了作品的新意。草书落款,与凝重苍茫的正文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作品在浑厚质朴中显现出一丝灵动。俗话说,艺无止境。虽然这幅作品还不是很到位,但体现了我的学习和研究状态,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光明网: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您是怎样克服的?

  纪 松:期间,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个:一是对隶书技法要素的把握和体现。我对隶书的学习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相对工整严谨的一路。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期间,我根据导师徐利明教授的要求,加强了汉代隶书中雄强和开张一路的学习,尤其是汉三颂的学习。希望这样,能够改变原本谨严的用笔状态、工整规范的结字范式。但是,学习如果达不到一定程度,创作时便会出现不协调、不自然的状态。

  二是如何寻求突破点?艺术创作,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表现范式。这不一定就是所谓的风格,但一定是体现自己审美趋向的重要方面。为此,我经过了许多尝试和思考,确立了开张肆意的取向。在创作中,以《石门颂》的体势为主,用笔上注重气息的贯通和点线的质量。这样的表现,正好可以与我的草书创作相互结合和融通。但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方式,对我来讲,还都处于探索和锤炼阶段。

  光明网:一位称职的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综合素养?

  纪 松:作为艺术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创作技巧、艺术素养,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注。社会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才会有参天的成就。二是对艺术本体,在纵向和横向上,具备一定的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对学习和创作真正发挥引导作用。三是培养和巩固艺术的通变能力。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必须好做到融通和变通。所谓融通,是讲学习和继承;变通,则是创新和创造。融通是基础和关键,变通则是目标和方向,也是艺术本体发展的根本目标。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鞭策。通过项目实施,我不仅提高了草书创作水平,而且解决了两个困扰多年的问题:一是草书的创作语言与书写内容的意境如何协调,二是大草书与小草书创作技法的区别。这将会影响我一生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和实践。董其昌云“翰墨小道,其难如是”,林散之讲“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学书之路虽苦犹乐,我将在这条崎岖小道上继续走下去!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