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
——访青年艺术家唐亮
一个人,一支画笔,一部单反相机,徒步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从不留恋于繁华绮丽,而在街角深巷,纷繁错综的电线、破旧的墙垣、略带歪斜的电线杆……这些伫立在城市街角的老旧建筑仿佛更易看见平凡街区中人们朴实的生活状态。唐亮的画笔聚焦在城市中这些带有温度的老旧建筑上,发现并生动地表现着蕴含在中国大地上,小县城或大中城市里,城乡结合部最为常见的,平凡街区中的美。
唐亮近照
20世纪90年代,筒子楼是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元素之一,每家一户,邻里之间大门敞开,互相帮忙,厨房在过道,到饭点的时候饭菜的香味四溢,邻家的美食也可共享。邻居常常坐在一起聊天,口才和幽默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得以充分展现,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打闹。
唐亮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自称是一个比较敏感和恋旧的人,对于自己的成长环境有着特殊的迷恋,这也影响了他艺术创作中的观察视角,在作画风格和创作类型的不断摸索中,视野也从最开始的自然景观转向了人文景观。
2011年唐亮考入广西艺术学院,师从风景油画家张冬峰先生,绘画前期风格多变,以模仿为主,一直没有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转折点,还要从一次写生经历说起。”唐亮说道。2013年,他与同学一行跟随张冬峰先生前往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写生,唐亮此次写生始终没有满意的作品。和往常一样,架好画架、摆好画布、拿好画笔,认认真真地坐在马路一旁正对着眼前的自然风景,提笔间,他猛然回头,忽然看见松阳街头一角破旧的楼房和杂乱的电线,唐亮眼前一亮,快速将眼前的场景拆分成点、线、面进行作画。
“那时正好是太阳落山前最耀眼的时刻,整个画面色调非常和谐,我从思考、起稿到铺色、刻画,直至落笔不足一个半小时。”这幅名为《有线的风景》的画作得到了导师张冬峰的赞赏,唐亮也由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题材。在后来的创作梳理中,唐亮发现,“当初灵光一现描绘的那个风景,所表现的就是城乡接壤处,农民安逸、平凡而又有人性光辉的生活状态。”
《回忆家园》也是这样一幅展现城市变迁的作品,对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唐亮满怀感激,“这是对我艺术创作的重大肯定和激励,也更加坚定了我绘画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有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我能更多更好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创作更多有思想、有高度的油画作品,为繁荣艺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在中国的改革发展下,城市建设发展中所产生的新旧事物更替变迁的特殊城市面貌。我希望能用我的画笔记录这些回忆,记录城市发展之下人们生活与交流的方式所发生的转变,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使观者跳脱出纷扰的环境获得一份宁静与思考。”
《回忆家园》
在唐亮的作品中,老旧建筑以物化的点、线、面构成形态为基本艺术形式,以尊重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和客观环境为立足点,以真诚的本质和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为出发点,既展现了城市变迁发展进程,呈现了平凡街区中人们勤勉朴实的生活,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家园的回忆。
《回忆家园》的创作过程带给了唐亮更多的创作启发和思考,画中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技巧和神韵对于展现城市风景油画题材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作品中黑白画面的构成借鉴了水墨画的结构精髓,复杂的电线勾勒则吸收了水墨艺术的运笔技巧,画面更加细腻、深刻,且富有韵律。其次,画面更加注重点、线、面的简洁形式,没有进行过多装饰,而是将生活中的防盗网、电线作为元素,去除复杂装饰的简洁形式朴实而真诚地再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面貌。
唐亮时常会穿梭在城市的旧居民区中,偶尔会在小巷、菜市场的一个角落坐上很久,看着上下班忙碌的人们,看着买菜煮饭的人们,看着见面打招呼、嘘寒问暖的邻里,不自觉地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我认为,从简单的生活而言,这就是普通人最平凡的生活方式;但从国家大计而言,这也是普通人最不平凡的所在。国家很大,正是有了平凡的人们生生不息、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才使得这千千万万平凡的家构成了国。”唐亮眷恋着90年代,也在这朴实的生活场景中看见实实在在的人情味。
创作是一个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它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伴随着最初的兴奋和顺利,到中期遇到困难艰难前行,直至最后完成。“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使我的作品开始频繁入展,并受到了业界的关注和认可,尤其是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巡展,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唐亮对于油画技法的追求,就像寻源问道一样,力求油画语言的纯正性,油画肌理的表现性。未来更具挑战性的追求则是在油画作品中注重中国传统笔墨的应用和再现,以期将西方油画语言和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探索城市风景油画更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的个性。用唐亮的话来说,油画之于他,不仅是从事的职业,更是他的生命,而他也将用毕生来追求。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