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多媒体运用独具匠心
——在话剧《张謇》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国家大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舞美总监 高广健:
此次演出的舞美、灯光和多媒体,比之前的印象更好。我非常敬佩剧院的舞台队伍,能够将这么大的场地压缩到合适的台口尺度,舞台装置的边边角角都非常到位,让我印象深刻。
在“一改”之后,戏中人物在特定时期的命运沉浮之感,有了重点的提升。这个剧本非常独特,因为其独特性,才有了这样的舞台呈现手段。剧本有时正叙,有时倒叙,时空跳跃大,场景变化多且需要在舞台有限的空间与技术条件下快速完成。剧作家丢给舞台设计的课题,由舞台美术家智慧地转给了多媒体设计,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呈现方式:只利用舞台台面的变化切割空间,以或升、或转、或翻的技术手段创造简约的场景形象与表演支点,大面积的视觉空间交给了背景LED屏,由多媒体承担叙事、氛围的营造并介入主观的表达配合舞台演出。舞台基本表演区的材料特性凸显出此剧呈现样式的独特性,也利用其材料特性完成了舞美设计师的巧妙用心:尽可能缩短表演道具上下迁换的节奏,将门、桌、椅等道具使用翻转、升降的技术方式都在地面上完成,无疑省时、快速、流畅地配合了演出。
多媒体的运用有几点妙处:一,因为张謇本人具有非常高的书法造诣,在表达中年和老年的两次对话时,多媒体背景设计了在动态滚动的云雾中,显现写意书法的形态来表达人物复杂的心境;二,在雨中,动态的流水加强了情感的外化,依然是通过意象书法的形态表达。与人物非常贴合,大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感,抒发张謇理想与现实之间忧愤之烈、心绪之乱的心境。这两次精彩的处理都是多媒体设计带来的贡献。张謇通过书法卖字来修建养老院那段戏,应为剧中一段非常写实的处理,多媒体设计中并没有具体交代对联的书写内容,对观众的心理期待有些不够满足。
第一次看戏时,感到背景多媒体语汇和舞台表演区之间缺少中间的过渡。现在修改后,在三次场景中出现了白色的纱幔,在强大的钢铁质感中丰富了空间柔性质感。纱的材质给投影带来了可能,似乎与纱厂也产生了关联,如果导演与舞美设计能够发展出与剧情的必然联系将会获得自然合理之妙。在江边码头的那场戏增加的纱幔,并没有为剧情带来任何帮助,在空旷的场景中略有多余,可以不要。
在尾声中,多媒体文字叙述张謇的遗物当中有一把扇子,对演员塑造人物是否有帮助?我个人非常期待主演康老师能当场挥毫,以展示张謇这个人物的独特魅力。仅供参考。
这部戏的视觉整体呈现非常好,如果多媒体设计能再做一些修正性的微调,便会更加精彩。
(光明网记者贺梓秋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