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然之美 创造艺术之美
——访青年油画家蔡志鸿
“我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肖像画高端人才培养’研修班第一次见到蔡志鸿的。他为人谦和温雅,待人以诚,为艺术执着而勤奋,满怀激情与期待。这幅《倚树的女孩》色调温润和谐,与少女洁净的脸庞相互交融,气息清新。加上用笔随情尽意,全无矫揉和造作,给这幅小画增添了令人心动的艺术情趣。以他的艺术才华和他对自己艺术理想的坚定,一定会大有所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建成评价说。《倚树的女孩》由青年油画家蔡志鸿创作,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
蔡志鸿近照
蔡志鸿,1967年出生于厦门,现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师。他的油画创作,以人物肖像为主,兼有风景写生。“走进蔡志鸿的艺术世界,可以强烈感受到一股唯美的力量。他的作品,注重对人物心理状态进行深刻表现,恰如其分地进行画面意境营造。他的艺术张力,潜藏在画面的每个细节。近可观细节之生动,远可感气势之非凡。”画家李肇瑜如是说。
“我喜欢画画,是从童年开始的。”蔡志鸿介绍,父亲是数学老师,爱好美术和音乐,自己从小耳濡目染,艺术细胞比较活跃。“小时候,我曾经观察手电筒,画出了圆面自上而下的透视变化。”他回忆,中学时经常在课本空白处画马,来表现马之俊美。“高一暑假,随父亲到泉州走访亲戚,路过新华书店,买了十几本关于绘画的书。”当天回到家,他即废寝忘食地临摹《徐悲鸿素描》,直到凌晨三四点钟。虽然之前没有专门学过美术,静物素描都没画过,但他临摹的人体作品,大都能够接近原作。这得益于天赋和努力。
油画《倚树的女孩》,50×50cm,2017年
“初学绘画的人普遍头疼的形准问题,并未对我造成多大障碍。之所以如此,我想主要有几个秘诀:兴趣浓厚、高度专注、严于要求和反复观察。临摹时,每根线的角度,每个部分的比例、位置关系,我都进行了认真观察、比较、测量和联系。”蔡志鸿分析。高二时,他制定了报考美术院校的目标,利用课余时间勤奋自学,在宿舍摆静物写生,拿着作品去请教美术老师。“老师给我提出问题,我怕忘了,及时在画面上标出来。再画时,就特别注意。如此反复,进步很快。”他表示。
1988年,蔡志鸿考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开始接受正式的绘画训练。“大二时分专业,我选择了油画专业。几位任课老师对我关爱有加,几乎把素描、色彩、油画课程的班级最高分都给了我。”蔡志鸿回忆。1992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本科毕业,来到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由于诸多因素,画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生疏。本来对我寄予厚望的李全淼老师,来鼓浪屿岛看我的画,每次都表现出失望的情绪。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几年。我在一个画家的艺术生命最宝贵的时期,却陷入了低谷。直到2011—2012年,我到中国油画院研修班进修了一年,才得到恢复。”蔡志鸿坦言。
油画《老张》,60x90cm,2017年
2017年5月,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油画肖像画高端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项目培训,分为集中培训、远程在线指导、成果汇报展等三个阶段,持续5个月。主要课程,包括人物肖像写生、中外油画肖像画发展史讲座、油画材料技法课等。“我有幸成为培训班学员,受到靳尚谊、潘世勋、胡建成、林笑初等著名画家的课堂指导,并获得了范迪安、邵大箴、罗世平、殷双喜等著名评论家的理论指导,受益匪浅。通过培训,我对肖像画的认识及技能把握,有了显著提升,并基本确立了肖像画这一主要创作方向。”蔡志鸿表示。
《倚树的女孩》是蔡志鸿在参加培训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延续了以往唯美、浪漫的笔调。“很多人,把创新视为艺术唯一或最高的价值标准,把创新理解成一味求新。这其实是片面的。新的东西不见得都是好的。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东西。无论什么领域,不能否认创新的作用,但继承和发展一样重要。传统的精华应该有人继承、改进,从而发扬光大。”蔡志鸿坦言,自己画画很少在意创新、特色、风格之类的问题,更加关注的是,保持理性的思考和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自然之美、创造艺术之美,让作品趋于理想状态。这样的创作理念,在《倚树的女孩》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油画《村口》,60×81cm,2011年
“我喜欢传统油画,因为它富于逻辑,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是智慧者耕耘的领地,而不是投机客的天堂。绘画创作,需要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灵巧的手,需要高尚的心灵和美好的情感,需要出色的才华和坚强的意志,才能达到众人达不到的高度。这种高度来之不易,才显得格外珍贵。”蔡志鸿表示,画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有所担当、精益求精,以创作为中心任务,以作品为立身之本,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学养,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