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新斌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浙江温州永嘉昆剧团创排的大型原创昆剧《孟姜女送寒衣》近日在福建多地演出,反响热烈,引发笔者对永嘉昆曲和这部戏的思考。
笔者曾看过永嘉昆曲《张协状元》等一些文本,到过永嘉近距离接触“永昆”,也对该团当家旦角由腾腾的折子戏认真欣赏过。笔者注意到,永嘉昆曲表演风格庄谐并重,粗放与婉约兼顾;永嘉昆剧团常年累月扎根基层文化土壤,剧目要面对审美层次多样的观众。正是由于“永昆”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所以会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发展得很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孟姜女送寒衣》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主创团队也有自己明确的艺术定位,他们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契合点,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这部戏把握好了一个度,既尊重昆曲艺术规律,又保持了本土特色,还考虑了新时代观众对昆曲的审美变化。这部戏本色质朴,自然清新又通俗易懂,洋溢着平民气质,特别接地气,看起来好接近、好接受。文辞仍然高雅、绮丽,符合昆曲韵律,契合“水磨调”,也见情感深度、见格局魂魄。
在对“正昆”艺术本体审美把握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地域特色化追求,特别是对“永昆”长期以来的定位、特色、特点,毫不掩饰地再深化、再探索,笔者觉得这是令人称道的。听说该剧的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都是年轻艺术家,更是令人赞赏。
剧作转换了视角,重新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选取底层人物孟姜女“送寒衣”作为这部戏的核心事件。正如该剧导演所做的阐释:以“人物的悲欣观照家庭的离合”,以“家庭的离合观照民族的沉浮”。在主题走向上,编剧俞妙兰从当时百姓反抗“胡人入侵”等史实中找到灵感,试图将孟姜女的舞台行动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相关联,个人的命运由此更加深刻地联系了特定历史背景、家国命运。该剧放弃了孟姜女故事中的神话色彩,不再保留“神仙相助”等情节,同时也放弃秦朝背景,重新梳理戏剧结构、人物关系和舞台行动线,尤其将孟姜女哭长城处理成“哭而不倒”,赋予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意义。戏至结尾,面对伟大的创造,面对难以计数的壮士,孟姜女体会到壮烈并十分感动,“一任你风雪吹拂,一任俺神思飘拂,只这雄关万里九州固”终将痛苦情绪“一哭了之”。由此,提升了剧作的思想——对“孟姜女”赋予新的解释,拓展思想意义空间,给人耳目一新的观剧感受。
剧作重在刻画人物,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从而简化了情节,强化了人心,开掘了人性,深化了人情。剧作给表演、导演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余地。看得出来,编剧、导演有意识淡化了一些场面,做浓了一些戏段,特别给主角做浓做细了“做衣”“走途”等一两场戏,相信经过今后不断雕琢打磨,有望成为新的可流传、可保留的折子,成为新的经典之作。
该剧在整体舞台呈现上注重舞台视觉信息的传达,将传统接通时代审美,将传统融于当代剧场。舞台处理有中国传统的“大写意”手法,同时又有西方表现主义的意味,整体简洁大气,灵动而富诗意。
该剧主演由腾腾唱做俱佳,充分把握了人物的行当特点和性格特征,把人物性格的独特鲜明演足,也把像孟姜女一样背负苦难的女性心理情感状态,层层剥开加以展现。她的曲调保留了“正昆”主调,而在唱腔上做了艺术上的雕琢,浓缩了枝干腔节拍,将节奏适当加快,让人听起来流畅但仍不失昆曲典雅优美的品质。她的表演和唱腔在舒展收放之间,恰当地把握全剧整体节奏,靠的不是浅唱低吟、一唱三叹,而是婉转徘徊、波澜起伏、酣畅淋漓、上情上韵,将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内容、心理层次、情绪变化等展现得丝丝入扣。她还特别注意眼神的表演,力求一上台,眼睛立刻把观众的关注点吸引过去,随时随地紧紧抓住观众的视线。
笔者认为,这部戏有望做成“永昆”的保留剧目。因为今天的“永昆”有一批表演人才,特别是以由腾腾为代表的新一代中青年表演艺术家已然成长,事实也证明她们已经可以挑大梁、唱主角。真心希望“永昆”继续巩固自己的品牌,总结深化地域性和自身艺术特色,造就、推出更多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毕竟“永昆”的特色更多体现在表演艺术中,表演艺术如果达到高峰,剧团就达到高峰,剧目也就有可能达到高峰。(吴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