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 林
讲故事,是一种人类头脑本能。听故事,更是一种人类基因级的重大嗜好。在人类的早期时代,口头传播乃是故事唯一途径,相比较于抽象的理论,故事对于传递经验知识、对于人类保存扩大领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的作用。《讲故事的动物》就是一本探讨“故事”的趣书,其作者是美国学者乔纳森·哥德夏,是一位研究科学和英语艺术交汇相互作用的文学教授,是当下颇为流行的“跨界型”的学者。尽管关于“故事”和关于“故事研究”的书已经是汗牛充栋,甚至可以说多如牛毛,但这部书还是颇有别趣地提供了独特视角。
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作者听的一首歌,在歌中唱了一个男孩和女孩的爱情。在听歌过程中,作者意识到他根本不关注歌曲的音乐本身,而是更多“脑补”了两人爱情的故事,相处的历程,分别的历程,以及由故事折射的情感等。他恍然大悟,原来音乐传播所依靠的,也是故事。这本书就是充分引用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病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的观点,试图理解那迷人故事在听众或者读者心目之中所产生的变化。
并不惊世的发现
有趣的是,我倒不是惊讶作者的这个发现,而是惊讶于作者怎么能这么“后知后觉”。进入21世纪以来,讲故事和听故事,这两种本来属于叙事学(即故事学)的很冷偏的方向,最近几年越发成为了一门显学,到处被使用,被谈论,被引用,被发挥。已经过去十七年的20世纪,实质上是叙事学蓬勃兴起的世纪,从苏俄形式主义鼻祖什克洛夫斯基,到叙事类型学大师普罗普,叙事对话狂欢理论大师巴赫金,一直到后来的神话思维研究、叙事语言功能研究、结构符号研究等等……叙事学无所不在,无所不渗透,这可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收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本来属于学术高阁之上的叙事学,越来越向日常流淌,向我们身边渗透。
《讲故事的动物》一书谈的,恰恰就是这种21世纪的新景观:各种故事如何充斥人们的日常周遭,从电视广告到白日梦再到职业摔跤的滑稽场景。作者为此追根溯源,探究儿童所编造的幸福故事中那些潜藏的模式以及这些故事的史前来源。更重要的是,作者探讨了故事如何细微的塑造人们的信仰、行为和伦理,如何对文化和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部书整体读下来是一部非常通俗易懂叙事学研究著作,作者并不准备打算新构建什么理论,或者阐发前所未有的思想,而是通俗易懂地介绍叙事对我们人类生活那些微妙的作用,帮助我们重新打量故事这个我们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领域。
就观点的惊世骇俗而言,《讲故事的动物》并没有开天辟地的意味。最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观点,人类社会的诞生,实质上就是建立在对于的想象和叙事的生发之上。比如,新近走红的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在其所著的《人类简史》一书中始终坚定的认为,能否虚构故事是智人战胜其他的类人猿、取得进化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让个体的脑子更加聪明。更加重要的,可以让人们一起想象,编造出种种共同承认的虚构故事,以维持一种群体的文化。
这种虚构故事的本领赋予了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的人,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虽然一群蚂蚁和蜜蜂也会合作,只是限于近亲合作。狼或者黑猩猩的合作方式虽然比蚂蚁灵活许多,依旧是他们熟悉的个体之间有限合作。智人的合作不仅灵活,而且还能和本种群之中无数的陌生人跨时空合作。因为他们能通过想象和虚构,也就是一个个故事,达成默契,在全球无差别地进行合作,才得以统治了全世界。非洲人和亚洲人天差地远,风马牛不相及,但若拿出一张美洲人印制的美元,尽管这张纸一文不值,只要大家都认同智人网络中美元的故事,非洲人就能卖到亚洲人手中实实在在的产品。在人类历史上,“美元故事”长期由贝壳、金银或者精美的石块(宝石)所承担。
故事凝结的社会
赫拉利的观点,作者也在书中也全盘写了出来。作者看来,我们人类的宗教,民族,连现在所谓的“国家”其实也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但这种想象共同必须存活在“故事”里。人类为了保存有趣的故事而出现了文学。从口头文学的叙事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从历史传奇到新闻记实,抽离了故事,人类社会将变得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小说里的角色,不过是挥洒在纸张上的墨迹,他们都是纸上的人物,住在墨水勾勒出的屋子里,而屋子也有坐落在墨水刻画出来的小镇之中。他们从事的工作来自写作者,也就是故事讲述者的墨水,遇到的问题也是墨水写的,他们流的汗是墨水滴的泪也是墨水。而这些一印刷出来的纸上人物,却毫不费力的穿越隔阂与我们相遇,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与习惯,也改变了整个社会与历史。
书中列举的例子除了《汤姆叔叔的小屋》、《波斯人信札》、《罪与罚》等故事之外,还特别提到了希特勒的例子。因为喜欢瓦格纳和瓦格纳歌剧中所塑造的那些英雄人物,希特勒自小立志,要像他们那样成为想象中的“那个纯粹日耳曼雅利安种族”的英雄。大量的小说在改变历史,而所有的这些作品,究其实质不过是林林总总的故事罢了。在中国我们可以举出《三国演义》的例子,清军入关时,满清高级将领们唯一携带的军事指导书籍就是《三国演义》,他们不在乎那是虚构的故事,乐意像故事里那样去行军作战。
一直到了现代心理学、现代精神分析学派那里,不仅仅是虚构的艺术作品,甚至连我们的梦境都可以被作为故事来进行分析。梦境的故事在弗洛伊德那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梦的解析》无疑是一种现代理性通过对梦中故事的层层剖析,获得精神分析的意义。而荣格将这种故事的讲法推广到了集体层面,确定了人群能够产生对共同故事认同的。在《讲故事的动物》一书中,作者通过对梦境的分析,确认人的大脑与生俱来的确具备讲故事的本能。
一切都在故事当中,过去所经历的奋斗,对现状的捍卫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的确如作者所说的,故事包含着人类。与其说人是讲故事的动物,不如说人是被自己故事所驯化了的动物。我们讲述了神造世界和人的故事。之后发大洪水,用以洗刷人类的罪孽,只是选择了神要选择的好人来逃避洪水。又或者,有一个蛇头人身的女神,用泥土造人。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人坚信,天神用头脑创造出来的,是高贵的种族,又比用手创造出来的种族更加高贵。而低贱的种族是神使用脚所创造的,必须被高贵种族踩在脚底下。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安于承认自己是“低贱种族”的人,就完全是被故事所驯化的。
作者因此指出,当某一个人窝在沙发里读着小说和看电视的时候,很容易就忘记了,不过在两三个世纪之前,讲故事还是很强有力的社群活动。在文字发明几万年前,故事只在讲者和听者聚在一起时才会发生,即使是印刷术发明之后,书本也没有便宜到让每个识字的人都买得起。几千年来,故事只能通过口述,由说故事的人或者演员来吸引听众和关注,让他们心理和感情一起上下起伏,让他们全部接受相同的信息。
故事借着强化一套共同的价值,加强文化的联系,持续执行把社会连在一起的重要功能。故事把文化灌输给年轻一辈,故事界定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值得赞许,取什么遭到鄙视。故事不断的鼓励我们行为要得体而不能堕落,是社会的润滑剂与凝胶,既有鼓励我们循规蹈矩,减少社会摩擦。
讲好故事的利益事实恰是如此,与法律条文相比,不论是神话还是民间故事,也许是人类生活中主要的凝聚力量。我们的人群实质是由各种不好相处的人所组成的,大家的性格、目标和关注的焦点往往各不相同,什么力量超越血缘,使得人们联系在一起?答案只有故事,故事是抵御社会混乱的力量,是阻止事情走向分崩离析的力量。故事就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少了核心区域的一切都站不住脚。
现代经济也毫不吝啬地把故事作为资本和利润的来源之一。且不说夜以继日生产故事的现代文化娱乐产业。就普遍层面上,讲好一个故事,无论对于推销员还是董事会报告还是产品经理,还是金融服务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人在说“卖产品就是卖故事”,能讲好一个故事,成为现代人获取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无论是股票上市还是项目路演,所有的兴奋点都来自于项目“题材”,获得融资的根本,来自于在“题材”下能讲好一个圆润的故事。故而今天,新兴的实业家多以说故事的人的形式展现,兴致勃勃地为投资人描绘无人驾驶或者飞向火星生活的奇妙未来。对于政治家们更不用说了,一切的争论都包含在故事当中。罗斯福用向邻居提供救火水龙头的故事来比拟,成功地说服美国人支持英国,打击纳粹。故事可以让利益的得失变得异常清晰且很具体可感,做出致命的决策。
讲好故事也日渐成为一个民族发展战略性的问题,比如韩国,确定了讲故事立国的大战略。而中国,也不断在强调“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故事居然在生活中发挥这么大的作用,那是因为它普遍的存在,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故事讲明了因果也传导着感情,传递了理性也散发着谎言——它无处不在,毫无疑问,人依赖故事而活。总之,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知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完全附着于林林总总的故事之上,越是到今天,越是明显。
警惕“精神糖尿病”
就讲故事整个艺术而言,这部小书显得有点薄弱。21世纪对故事的研究已经那么精致入微,这部书很多观点算不得多新鲜,很多分析也不够细致。然而对于大众而言,却不失为一本良好的故事学(叙事学)启蒙读本。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提及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新天地,那就是现代的网络游戏新的虚拟游戏。比如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它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庞大故事,全球有1200万活生生的人在《魔兽世界》所塑造的世界里冒险,其人口总量超过了尼加拉瓜和挪威的人口总数。实际上《魔兽世界》从全球挑选了“魔兽共和国”的成员,玩游戏的体验跟古代人听神话和英雄传奇的体验别无二致。不同的是,《魔兽世界》可以说集中了现代人和游戏商业精心构造,有数百位作家、程序员、场景设计师、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视觉艺术家、音乐家为其服务。正因为网络虚拟游戏的存在,很多人已经分不清故事和现实了,在现实中很失败的人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获得游戏中很高的肯定,就反过来促使他们放弃现实的努力。最近沸沸扬扬的《王者荣耀》事件,无疑也是作者判断的良好补充。
人们永远渴望精彩的故事,就像渴望能洞悉无穷无尽的世界一样。与此同时,爱之则伤之,渴望故事也是人类的巨大弱点。作者反复提醒,我们或许生活在一个充满垃圾世界的事,太多的故事会导致“精神糖尿病”。过分沉迷于虚幻的故事,会让我们对现实失去耐心,也失去理性的判断。这,的确也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应对的。(陶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