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苏洵:中年发奋,逆袭成“人生赢家”
首页> 文化周末 > 正文

苏洵:中年发奋,逆袭成“人生赢家”

来源:广州日报2019-02-09 07: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巧蓉

  苏洵像

  四川眉山三苏祠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塑像

  《三字经》在谈到古人勤学读书的时候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位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与儿子苏轼、苏辙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年少时纵游天下,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在三十七岁时却又经历科举失败。此后他调整了治学方向,放弃科举考试,闭门苦读十数年,终于大器晚成,不仅创作了《六国论》等流传后世的经典政论文,实现了跻身仕途的梦想,还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一门三文豪”的千古佳话。

  年少贪玩,受兄长影响幡然醒悟

  公元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苏家不仅家风优良,还有着很浓厚的读书氛围。苏洵的父亲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于是倾其钱财,购置了大量书籍置于书房。苏轼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他祖父购置的书如汗牛充栋,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中。

  苏洵的两个哥哥都十分喜爱读书,大哥苏澹读书刻苦认真,可惜身体不佳,求取功名未能如愿。二哥苏涣天资聪慧贤良,从小喜欢读书,也终于不负众望,在公元1027年,考得进士及第。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洵却不像两位哥哥一样那么爱读书。他天生聪明,辩智过人,但少年时代却不爱读书。在苏洵12岁时,苏序专门请了先生来教三个儿子。每当先生讲课,苏澹、苏涣正襟危坐,专心听讲,唯有苏洵对先生所讲授的声律、平仄押韵等做文之道不感兴趣,甚至干脆跑出课堂到郊外去游山玩水,他自己后来也在文章中说起当年顽劣的自己,“予昔少年,游荡不学”。这段事也被欧阳修记载在《苏君墓志铭》之中:“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苏洵转变了学习态度呢?影响因素之一是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这一变故让苏洵发现生命的有限与短暂,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除了游玩山水是否应做有意义的事情。奔丧回来的二哥苏涣,早就听闻这个弟弟喜好山水,便让他写些文章,这本是一个自然的要求,苏洵却捉襟见肘,腹中文墨全无。为了帮助苏洵,苏涣心生一计,决定让苏洵重修苏氏族谱。在编写族谱的过程中,苏洵了解到了先祖们勤学奋进、施展抱负的精彩人生,不禁备受鼓舞,顿觉自己荒废时间的可耻,这才决心发愤读书。

  以墨当糖

  闭门苦读的科考之路

  这一年,苏洵二十七岁。在古代,这个年纪妥妥地已是中年了。在苏洵生活的北宋年间,人们的平均寿命在50岁左右,而且流行早学早婚。此时的苏洵已经结婚成家,尚未立业,他对自己的妻子程氏说道:“我自己感觉,现在开始重新学还来得及,但是如果一心向学,就没有时间再顾及家中事务,怎么办?”程氏对丈夫的决定立马给予了支持:“我想要劝你发奋读书很久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你是因为我的要求而读书,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读书毕竟是你个人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志向,那么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好了,你好好读书就是。”程氏的话如同定心丸,苏洵自此潜心苦读。

  下定决心的苏洵读书非常用功。把墨汁当成糖来蘸粽子的典故,很好地说明了苏洵读书的专注程度。有一年端午节,程氏见苏洵一大早就待在书房,怕他饿了,便给他送了几个粽子和一碟白糖。之后她进去收碟子时,竟然发现苏洵把粽子吃完了,糖碟却丝毫未动,而苏洵的嘴边一片黑一片白,又是墨汁又是糯米粒。原来是苏洵读书读得太入神,错把墨汁当成了糖。

  这样专注准备科举考试的学习态度让苏洵的文学功底颇深,但令人遗憾的是,苏洵的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苦读一年多之后,苏洵第二次考进士科(第一次是18岁那年参加乡试落榜),不中。之后,他又去参加茂才异等考试,又没有考中。(《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苏洵“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以等科,皆不中”)。

  调整人生方向,大器终晚成

  37岁这年,在科考之路上屡试屡败的苏洵终于接受了自己“考渣”的体质,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不考了。原因何在?经过三次考试,苏洵得出一个结论,科举考试并非自己所长。这是其一。其二,苏洵已经三十七岁了,从二十七岁开始重新发奋读书考科举,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了。苏洵不打算为科举考试浪费自己的生命—— “此未足为我学也,”决心走自己的路。他烧掉了十年中为科考所作的数百篇文章,继续埋头苦学。只是,从此他不再是考生苏洵,他要为自己读书、为解决问题写作。苏洵的人生目标从之前的考科举进士,转移到了两个新的目标:第一是通过博览群书、研读经典,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第二是精心培养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从37岁开始,苏洵闭门读书长达七八年,那么效果究竟如何呢?欧阳修在《苏洵墓志铭》中描写了其七八年间的读书历程和效果。欧阳修说,苏洵潜心研究了儒家的六经和百家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考察圣贤们遭遇的挫折和顺利之事,出仕、退隐的原因,从他们的人生经历、著作当中获得思想精华,然后一层一层积累在心中,但抑制着并不表达出来。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直到此时,他被科举考试所累的才华才迸发得淋漓尽致。

  在对儿子的培养上,苏洵不仅是两个儿子的慈父,也是他们的不可多得的老师。父子三人常常同题作文,互相切磋。流传至今的《六国论》就是一例。苏洵说的是“弊”(六国因赂秦而亡),苏轼说的是“士”(人才),苏辙说的是“势”(天下大势)。二子的《六国论》基本上是就史论史,而苏洵则借古讽今,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他还带领二子游历名山名寺,以拓宽眼界,提升气度。从实践上看,苏洵的家教是非常成功的,苏轼、苏辙与他一同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大家,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段佳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苏洵年近半百之时,机会终于来临,他得到了益州知州张方平的推荐,得以带领二子苏轼、苏辙在嘉祐元年(1056年)赴汴京拜谒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苏洵献上自己的文章,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认为其可与贾谊、刘向媲美(“虽贾谊、刘向不过也”),并竭力向朝廷推荐苏洵,苏洵的文章因此受到京城士大夫争相传阅,文名大盛,一时之间汴京的学者竞相模仿苏氏所作的文章。这一年,苏洵四十八岁。次年,苏轼、苏辙参加科举考试,同登金榜,轰动京师,父子三人才名远扬。苏辙也在52岁那年经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走上了仕途,实现了自己跻身庙堂、兼济天下的梦想。

  莫道岁月晚,奋起正当时。纵观苏洵的一生,虽起步晚,还经历了数次科考失败,却靠着自己的一腔抱负和不甘落后的心,终于大器晚成,迎来了璀璨的人生。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