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书法创作 传承文人情怀
——访青年书法家王玺
“学书不是与古人为奴,不是替古人抄书,而是借古人之法,以成自己之书。学习古人,重要的是建立自身的审美。学古而不变者,不能视为创作。创作过程中,不应一味寻求与古人相似。”青年书法家王玺如是说。王玺,1986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顺昌县,现执教于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艺术研究中心。三十二岁的他,有着20余年的习书经历,作品在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各类展览、评奖中屡获佳绩。其中,书法《石涛诗二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
王玺近照
那么,在多年的书法创作与研究中,积累了哪些艺术心得、人生感悟?书法《石涛诗二首》是怎样诞生的,在作者的艺术生涯中有何重要意义?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王玺。
光明网:您是何时开始学习书法的?多年勤学苦练,有何创作经验可以分享?
王 玺:7岁左右开始学,初习汉代隶书,以张迁碑为主。之后,又陆续学习了魏碑、唐楷中的经典作品。高中阶段,决定报考书法专业,进入了相对专业的学习阶段。2007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开始了书法科班学习。2011年,考入杭州师范大学,攻读书法硕士学位。期间,我对书法史上的代表作品,以及书法史论、篆刻、古代汉语、文字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这是我的艺术生涯收获最大的阶段,为今后的创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我的创作方向更加明确,选定了几个更符合内心表达的基点,来进行深入研究,有幸获得了认可。这些小小的成绩,既是对之前学习的总结,也为之后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起点。
这些年,我始终坚持点与面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每种书体、不同书家的作品进行全面学习,这是面的展开;选择符合自身审美的书体及风格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研究,这是点的深挖。临摹,是学书的不二法门。但古人优秀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极大,想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应当增强临摹的目的性、针对性。例如,需要通过临摹来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吸收字帖中的哪些要素?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将所学内容有秩序地建立在自己的思想中,实际运用时方可清晰呈现出来。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创作。在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上,我的做法是同步进行。换句话说,临摹中所获得的知识,即刻便在创作中予以使用,会多少用多少,一点一滴灌注。
除此,还要注重作品气息的表达,而非单纯的技法磨练。所谓“技”,指的是技术手段,例如笔法、字法、章法等。但书法创作不是炫技,从技法方面接近古人只是形似,从气息上接近古人才是神似。到各地博物馆去欣赏原作,到碑版、石刻所在地进行考察,直观感受古人的作品,对于书法学习、气息提升十分必要。另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艺术创作,如果脱离了时代,就等于闭门造车。借鉴今人,是与古人对话的一个桥梁。学习当代优秀书家,并非抄袭他们的风格,而是关注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诠释古人。一个人的天分与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多向优秀书家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水平。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学好书法,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的伟大书家,在学识、修养上都有着极高的建树。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技与道的完美结合。
书法《石涛诗二首》
光明网:创作书法《石涛诗二首》的契机是什么?作品有何特点与创新?
王 玺:那段时间,我的创作主要关注与清代碑帖的结合,并对赵之谦等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了相关研究。一直以来,比较喜欢古代题画诗,觉得题画诗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每读之,常会让我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题画诗颇有意趣,耐人寻味。我经过认真品读,选了其中两首来写,希望通过作品展示与观众批评,来检测自己的创作成果。
《石涛诗二首》立足于对古人的传承与消化,不同之处主要是作品呈现方式:采用八尺宣纸(248*120cm)进行书写,创作文字共有六列,属于大尺寸、大篇幅。这种类型的作品,更适合当代展厅。书写风格上,深受赵之谦行书的影响,但又不完全模拟其风格,而是融入了王羲之、苏东坡、米芾的行书元素。字形结构关系上,追求通篇统一,同时强调单字形态的变化。
业界不少专家和朋友,认为《石涛诗二首》还是比较成功的,有个人的笔墨语言,也不流于庸俗。俗话说,艺无止境。窃以为,这作为某一时间段探索的成果,以及我个人创作的转型期作品,还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有待完善。精益求精,是艺术创作应有的态度。
光明网: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您是怎样克服的?
王 玺:书法创作,是一瞬间的事。虽然这个瞬间可能是一小时也可能是一天,但比起整个学习过程来说,都是极为短暂的。为了这个短暂的瞬间,要进行技法的锤炼、学识的积累、心境的培养等,做好充分准备。能坚持数年甚至数十年确实很难,也许这就是书法创作中最为困难的一点。不即时见效,某些时候会感觉自己总在原点,但仍然要坚持下去,拥有冷板凳坐穿的毅力,对抗寂寞、忍受孤独的内心。创作过程中,不受制于任何牵绊,才能将内心真实而充分地表达出来。
古往今来的优秀书家,无不是心怀天下的高尚文人。我们今天谈文化传承,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将文人情怀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了讲话,深受鼓舞。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作品。近年来,我国书法艺术蒸蒸日上。这得益于国家的大力倡导、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及相关院校的专业培养。作为一位年轻的书法工作者,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的内心感到很温暖、很振奋。国家的重视,让我们更有信心、更坚定地将艺术理想实践下去。在未来的书法艺术之路上,还有很多计划有待完成。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将努力克服,争取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来回馈祖国和人民!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