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加强音乐的标识性、符号性
——在舞剧《长征·九死一生》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邓东源(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舞剧《长征·九死一生》的音乐改动幅度较大,不少地方改得很经典、很高级,更具震撼力、感染力,也做到了雅俗共赏。例如,一些打击乐更重了。两个地方,出现了音乐上的留白。舞蹈动作还在进行,但音乐停止了,适时为观众留下了思考空间。这样的手法,之前在一些作品中使用过,但有一定的风险。难能可贵的是,在该剧中用得比较自然。
水中的担架舞,以及尾声的造型等,让人印象深刻。诸如此类的修改打磨,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舞剧《长征·九死一生》主创团队在思想上重视、态度上积极。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曲方面,该剧与舞剧《杜甫》类似,用了一种非叙事的手法。以非叙事的音乐,来讲述伟大的长征故事,难度之大可以想见。这就给创作人员提出了许多现实问题。例如,在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尤其是红色题材,演给年轻观众看时,编剧、导演和作曲应当如何沟通,要不要贴上民族文化的标签?现代舞剧,是否就不需要民族音乐语言、民族音乐符号了?个人认为并非如此。目前看来,该剧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看舞蹈,听不出是长征故事。长征途中,经过了许多省份。在舞剧《长征·九死一生》中,建议加入一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音乐语言。这样,就能有效加强音乐的标识性、符号性。
另外,演出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明显的电流声。到底是音响问题,还是音乐硬盘问题?希望仔细斟酌、注重细节。演员在地上打滚时,木板的声音比较明显,不太和谐。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舞剧《长征·九死一生》承载着观众的厚望,希望精益求精、越改越好!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