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玥
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夫妻间伉俪情深的记录,以及传统文人雅趣和品位生活的展现,长期占据畅销书榜的《浮生六记》碰到擅长抒情的昆曲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今年7月,经过全新改编的同名昆曲《浮生六记》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昨天,京沪苏等地十余位戏剧专家集聚大剧院,就文学改编、舞台创作等角度展开了一次“深度检阅”,为舞台二度创作集智献计。
《浮生六记》曾被改编成京剧,也曾被苏州昆剧院改编成园林版昆剧在沧浪亭实景演出。此次与上海观众见面的版本历时两年打磨,由青年编剧罗周执笔、上海大剧院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出。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浮生六记》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我们做这部戏就是想为大家唤回一种有情有趣的文人生活。” 有鉴于此,大剧院负责人特意前往中国香港拜访当代散文家董桥,董先生欣然提笔写下《浮生六记》剧名(见上图),为这部作品再添雅趣。
《浮生六记》的价值究竟在哪里?经过反复阅读原著,编剧罗周认为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夫妻的生活描述,在妻子芸娘去世后,沈复把他整个身心沉浸在对于过去岁月的留恋和试图挽回之中,他的文字是在欢喜和悲痛中沉浮着的。在细读过程中,正是这一点打动了罗周,也让写过很多爱情戏的她找寻到了写作的突破口。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当经典被改编,理应注入改编者的当代文化意识。这部戏中虚构的角色半夏承载起了罗周的当代诉求,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传统戏曲舞台上,像沈复这样的文人形象非常少。《浮生六记》力图打造一个有情、有意、有趣的作品,既承接了罗周的成名作《春江花月夜》里的现代精神,也向观众展现一种生活方式,这也许会是这个作品的一大特色。(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