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琤
赣北通衢,德所绥安。我的家乡是江西北部的一座古城——德安。今年初一,我回到了数年未归的家乡。老人健在、新人长成,久违的泥土气息和浓浓亲情,让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的我,体味到久违的幸福。
火车飞驰,朝发夕至。6个半小时的高铁,窗外已从光秃秃的北方平原转换成郁郁葱葱的红土地。全家人抵达南昌西站,在站台上稍作等待,原地换乘城际动车,20分钟后抵达德安站。随着这两年高速铁路的修建,完全改变了县城的发展速度,京九大动脉、昌九城际铁路、福银高速公路等,令县城生活越来越便利。伴随着微商、电商的发展,家乡的地产风物也被运送到全国各地。
出站后,表弟开着私家车来接我们,正好欣赏一下家乡的变化:路宽了,车多了,楼高了,环境好了,家乡更美丽了。现在多数家庭购置了私家车,但车多秩序却不乱,在红灯前,表弟等待得很耐心,还跟我们打趣地抱怨:“小县城现在也开始遭遇像北上广一样的早高峰拥堵了!”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记忆中的春节经常湿冷难耐,“白天围着火堆子,晚上抱着汤婆子”,即便如此,依旧无法抵挡那种浸入骨髓的寒冷。回家之前,我忍不住多带了几件毛衣,预备把自己包成“粽子”御寒。然而,这个假期虽然一周阴雨绵绵,却感觉不到寒冷,每到一家都非常温暖舒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戚家都买了空调、电取暖器等除湿加热设备,虽然不再围着炭盆烤火,但围着火盆话家常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一家人聚在“小太阳”边上,聊家常、说喜事、谈畅想,既环保,也不乏团圆的融融喜悦。
除此之外,家乡的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现代化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走出家门,县城几座商业综合体里,电影院、书店、剧院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大家不仅把家庭聚餐安排在饭店,看电影、逛书店、迷你KTV、打网球、泡温泉等各种活动项目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另一方面,家乡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更加重视。大年初五,我在义门陈文化遗址公园,就看到了不少八方来的游客和寻根的陈氏后裔。
义门陈在德安车桥镇,“十五代同堂,三百余年同居,共炊不分家”的义门陈后人的寻根之旅,正源于天下陈氏子孙对“家”的寄托。一直以来,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陈氏后裔不忘祖根,不远万里赶到此处祭祖。去年10月,这里举办了3900名陈氏宗亲相聚义门祭祀先祖的活动,再现了千年前义门一族几千人击鼓传餐、回家吃饭的盛况。
义门陈之所以能“旨徙七十二州郡”却依旧众心所向,正是因为其设立的“三十三条家法、十二则家范、十六条家训”,一直被氏族谨遵,成为陈氏家族和德安人代代相传的家风典范。有许多大人携孩子前来,希望孩子能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多接受家风教育,多学习传统文化。除此之外,万家岭大捷纪念园等红色旅游地,蒲塘落雁、义峰耸翠等景观也成为家乡的文化名片。
虽然离家千里,但家乡的文化和传统是我永远无法更改的原生基因,每每回到家乡,脚触泥土的时候,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带给自己无穷力量,有种深深地扎根在泥土中的踏实感。故乡的山水人物不仅是我前进的动力,也是我永远的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