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散文文体的宿命与重建
首页> 文化周末 > 正文

散文文体的宿命与重建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2-28 20: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安 黎

  回眸中国散文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中国散文的文体自春秋伊始至清末而终,皆自成体系,在相对封闭的话语空间里,自我萌芽,自我发育,鲜与世界散文的文体进行触摸和接吻。追根溯源,中国散文的祖父祖母,并非文学,而是历史和哲学。也就是说,中国散文的传承基因,浸有历史的骨血,含有哲学的精髓。起初的散文,并不涉及家长里短,甚至连抒情,都视之为“狗肉上不了席面”,悭吝得不肯施之以一词一句——抒情全盘交付给了诗歌——高高在上的散文,忧患的是社稷的安危兴衰,梳理的是历史的来龙去脉,倾心于以事说理,专注于谈古论今。也就是说,散文不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本而存续的,其用意也不在于审美,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揽储社会的大事件为己任,以给身居庙堂者指点迷津为使命,以辞藻的能言善辩为自得。那时的散文文体,除却司马迁的《史记》等这类亦史亦文的大块头著述之外,包括诸子百家的七嘴八舌在内,大多都是短小精悍的,是惜墨如金的,几句话能点透的事理,绝不拖泥带水。及至到了唐宋时期,散文才向生活的烟火渐渐靠拢,也才将聚焦的镜头和挥毫的笔尖伸向人的生活和人的心灵,但说理的气息依然浓重,叙述依旧只是工具,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还在于阐释事理。“五四”时期的散文写作,尽管对古代散文的传统有所承袭,但就其容貌而言,却是一副混血儿的崭新面孔。“五四”散文是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其散文的操弄者,下里巴人的身影罕有稀缺,几乎皆为学人雅士。隶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雅士,因国门敞开,世界文学扑面而来,于是他们像饿急了的孩童,贪得无厌地古今通吃,中外兼容,一个盘子里盛着水饺,一个盘子里盛着沙拉,左手举着孔孟的“子乎者也”,右手举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兼容并蓄的胸怀,登高望远的视界,以及古学西学杂糅的学养,都为他们笔下散文的缤纷,提供了厚实的沃壤。纵观他们的文风,普遍带有西化的倾向:惯用长句式,学究气十足,在谈天说地中洋溢着自恋,在油盐酱醋中也不忘夹带外语单词。即使是现在,众人一谈及“五四”时期的文学,神情也不无敬意,究其原因,除了“五四”作家的识见高远和学养丰沛之外,我以为主要还不在于他们的妙笔如何地生花,笔下怎样地锦绣,而在于他们作品的精神指向,更顺应历史文明的趋势,更具有精神伦理的现代性,因而也就更易于引发人的深度认同和情感共鸣。究其“五四”作家的价值取向,发现其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一脉相承,即发现人体之美,尊重生命之贵,呼唤个性之解放,倡导精神之自由……自两千年前诸子百家的众声聒噪之后,中国文学尽管并不缺乏姹紫嫣红的时段,但就其整体而言,却是沉闷的,是拘谨的,是悄悄话式的,是温开水式的,历时两千年后再一次井喷式地众声喧哗,正是“五四”时期。遗憾的是,这一时段,犹如恍惚一梦般短暂。

  中国最早的散文一词,出现于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但徒有散文之谓,却实无散文之体。散文以文体的面目映世,得益于“五四”时期“拿来主义”的盛行。中国古人对于文学类别,采用的是“二分法”,即韵文和非韵文。散文为无韵之文,自然被划入非韵文之列。而文学的“四分法”,即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正是“五四”的先贤们,伸着筷子从西方文学的烤箱里夹出的牛排,而不是从自家锅里捞出的面条。

  将散文从非韵文的大杂烩里剥离而出,无疑是一种跨越性的进步。散文与小说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体量瘦小而又实话实说,不把一说成二,不把蜗牛夸张成耕牛,远离虚构,拒斥假戏真做;散文与历史的分道扬镳,在于其不再目光朝上瞅,不再板着面孔故作肃穆状,而是家长里短的,是亲和的,是随便的,是鲜活的,甚至是调皮顽皮的。

  中国当代散文要崛起,在我看来,不需要玩太多的花样,只要与三条河流并流就已足够:一是精神气血上回归“五四”;二是在散文疆域之大与文字之美上,向古人看齐;三是借鉴西方散文文体的不拘一格。

  文体无对错,合体为对,不合体为错。事实是,西方的散文文体,异常随意,短到三五百字,长到数十万字,其体式的选择,仅取决于内容之简还是内容之繁,并不考虑其他因素——言之无物,短而又短都显得多余;言之有物,长而又长并无不妥。

  上等的散文,同样能成就一个作家的伟大——是否伟大,当然不能以文体的选择和篇幅的长短来衡量,关键是要看在写什么和写得如何。

  (作者系《美文》杂志副主编)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