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磊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和旅游工作是人民群众关注度、参与度非常高且快速推进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内容、结构及接受规律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新变化,才能精准施策,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完成机构改革、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起步年、开局年。
做好今后山东的文旅融合工作,应找准切入点、发力点和着力点,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方位,首先得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山东原文化、旅游、文物工作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机构改革后,首先要继承、巩固好已有工作优势,用好已有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创新发展。组建新的文化和旅游部门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与过去割裂开来,要认真分析、认真吸收、认真总结,把原有的资源开发好、原有的人才使用好、原有的机制利用好,在继承中发展,在巩固中提高。像“好客山东”品牌,高度凝练了山东人的群体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非常贴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要继承好这样的好经验、好品牌,把品牌擦得更亮,同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
二是事业与产业的关系。目前,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事业、旅游是产业,文化与旅游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文化和旅游部门要一手抓事业、一手抓产业,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决做到事业与产业不可偏废、“两个效益”不可偏废,坚决防止以一种效益取代另一种效益的倾向。工作中,要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事业与产业同频共振,统筹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公益性单位和经营性单位两类主体、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两种资源,积极探索事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是繁荣与监管的关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监管是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责。管好的目的在于发展;发展的条件有赖于管好。必须把两者统筹起来,一方面,要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为市场繁荣提供坚强保障;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动监管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
四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和市场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和旅游部门提高贡献度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人们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日益呈现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我们的工作要着眼于需求变化,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供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要坚决防止片面追求规模、速度的做法,着力在提高质量、提升效能上做文章、下功夫。
为推动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在整个面上融合互动,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初步考虑从六个方面率先发力:
一是评定十强文化旅游企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企业主体。山东将借鉴“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旅游集团20强”等评定经验,研究制定评定标准,推出“山东10强文化旅游企业”,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同时,要求各市加强发展引导,使企业在发展定位、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推广等各个环节贯穿融合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产品的旅游转化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衍生,形成产品、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
二是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试点。紧扣融合发展新要求,以县区为单位,选择文化、文物、旅游等资源密集区,优先开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探索,制定出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评定标准》,推出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是打造旅游演艺项目。旅游演艺是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之一,也是山东的薄弱环节。我们将推动各市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创作推出一批旅游实景演艺,推动文化演艺进景区。要丰富夜游产品,为游客打造“白天观景,夜晚看剧”的全天候旅游体验。
四是开发文创产品。依托山东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研发制作一批融入山东地方标志性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实现文化创意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嫁接,使具有地域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纪念品成为游客“必购品”,成为省际、国际友好往来,民间文化交流的“必需品”。
五是建设智慧文旅平台。推进“文化+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通过虚拟旅游、场景再现等数字化手段,让文化说好“旅游话”,让旅游表达“有文化”。尽快整合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植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积极打造文化和旅游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文化统计和旅游统计体系,提升统计数字完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六是提升假日旅游体验。目前,山东的假日及高峰期旅游停车难、入园难、如厕难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山东将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节假日期间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弹性供给,有效整合交通、商业、城建、气象等领域的资源,形成多点支撑的旅游保障体系,努力提升广大游客的体验度和舒适度。
(作者系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