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 毅
“今年过年,真把你们给解放了。过完初二,你们就可以彻底放羊了。”这是年三十那天,我们家的“老太君”发给妻子和我的最新指示。按照“祖制”,正月初三到初六,基本是“老太君”的娘家人相互拜年的日子,晚辈须尊礼随行,并恭侍左右。而今年,大姨一大家子去了海南三亚旅游;舅舅和舅妈老两口“反向过年”,去了儿子、儿媳所在的深圳。
虽说外出过年已不是新鲜事,但当真切地发生在自己身边时,就不得不对其用心审视一番。可以说,突然间的“无亲可走”,不但让老一辈有点不知所措,也让我这个少时对走亲戚欢喜异常、稍大后多有抗拒、如今又颇为顺从的“多变者”不禁感叹:今日年俗非昔日年俗,亦非明日年俗,应时而变实为常态。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我对家乡的种种变化不可谓不熟悉。以今年大年初二晚上的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灯会为例,各色巨型花灯及缤纷灯光,众多非遗及陕西民间技艺展示,音乐艺人现场表演,把这条长1500米的仿唐建筑聚集的步行街打扮得璀璨夺目、文化氛围浓郁,令无数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把日历翻到20多年前,西安城区沿着解放路、和平路一线向南扩展,也就到大雁塔为止,并没有如今的大雁塔南广场和大唐不夜城。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的年初一,我和几名小伙伴去大雁塔玩耍,虽说口袋里装着压岁钱,却着实饿了半天,因为路边没有一家开门营业的餐馆或商店。
从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厚重多体现在“祖上也曾富过”的谈资,到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让越来越多的西安人感悟并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西安正在变得更加美好,“欢度春节”也从20多年前在各大厂矿门前随孤寂的红灯笼一同闪烁的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常态。
春节虽说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产物,但早已演化为国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信仰,成为最具社会属性和情感特征的传统节日。这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抗拒走亲戚的原因。此外,这些年来,春节的娱乐性、休闲性特点愈加突出,一些礼仪规范日益淡化,老规矩、老禁忌逐步退场,四世同堂式的大家庭不断向核心家庭甚至独居家庭“精简”的社会发展趋势,让春节的过法更适合个体的心理诉求。不过,形式的变化与创新不应消减内在精神的传承,甚至可以恢复或创制有严格规范性、高规格的礼仪活动,以强化春节的精神价值及情感意义。
除拜年短信外,大年初四、初五,大姨家、舅舅家不断通过微信发来图片、视频信息,并与“老太君”视频通话。小一辈的声称,旅游回来后,还要带着海南的特色产品来拜年。“老太君”喜上眉梢,并一再嘱咐他们要照顾好自己的老姐姐。
在走亲戚的间隙,我们也开着车外出游玩。车内,一家人欢声笑语不断;车外,随处可见的花灯及对美好生活的寄寓让人们时刻感受着春节的喜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期盼正是奋斗的甜蜜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