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丹华
一到过年,不仅在各地工作的年轻人会赶回家,就连很多搬进城里的老年人也会不顾严寒回农村。我的奶奶就是这样。
老家没暖气,奶奶为啥一定要回农村过年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割舍不下的春节习俗,包饺子、看春晚、迎神上供……大年初一一大早,鞭炮响过,大门敞开,拜年的人接踵而至。拜完年,族人便相约上坟祭祖。更重要的是,大年初一上午,奶奶的老姐妹就登门了,将今年村子里有几班唱(村里的唱戏小组)一一告诉她,并极力拉奶奶“入伙”撑场面,说下午要去隔壁村一起唱,一个村子一段地唱。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的春节都是这样开场。打我小时候起,家里总是聚着一群爷爷奶奶,有人操琴,有人司鼓,就有人唱起来。京剧、评剧、黄梅戏、豫剧、坠子、梆子……用奶奶的话说,“凡是好听的都唱”。大家还特意从市文化馆复印了戏谱,你一段我一段地学,然后互相教,直到每个人都练成自己的拿手好戏。平日里大家都田间地头、厅上堂下地忙,难得有机会一起切磋,一到过年,腊月里备好整个正月的吃食,到了大年初一就可劲儿唱起来。
那个时候,爷爷奶奶们最渴望的就是舞台了。一到过年,忙完了亲戚朋友的往来应酬,奶奶抓起演出服就往外跑——要抓紧排练呀!从正月初三到十五,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一路走一路演,围观的人也多,这是奶奶最高兴的时候。有时候,别的村子来请,虽然没有酬劳,但爷爷奶奶们都争着去“露脸”。就连平日里村小学举办“六一”联欢会,爷爷奶奶们都不肯放过,要么是亲自指导排几个节目,要么直接上场表演……
作为庄稼人,奶奶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更大的舞台,所以她从小就寄予了我特别的期望。我小时候不爱戏,硬着头皮学了几段就搁置了,但奶奶依旧心心念念。后来我读中学、大学,不在奶奶身边,每次回家,她都要叮嘱我几句:“你在学校要多参加文艺活动,多登台!”我一脸为难地说:“我不行,没有天赋,五音不全呀!”奶奶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你跟着学呀,练呀,多练就会啦!”
今年回家,我跟奶奶聊起在日常采访工作中接触到的京剧名角,本想让奶奶羡慕一下,没想到她立马一本正经地问我:“你有没有跟人家一起学着唱?”我有些吃惊——奶奶居然还没有放弃对我的“艺术熏陶”。
每年过年,村子里能和奶奶相聚切磋的老伙伴一年比一年少。如今,老人们逐渐退出村里主流文艺的舞台,更多的叔叔阿姨们顶了上来,曾经的戏曲、秧歌变成了现今的流行歌曲、广场舞,过年办起的“村晚”也鲜有老年人的身影。爱戏的奶奶有些落寞,但是她还是有自己的坚持,一有空就到广场上主攻京剧。
平日里,奶奶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央视《星光大道》,看着一个个走上舞台的平民百姓,她总是特别激动。
“奶奶,我给你报名《星光大道》吧!”我说。
“行啊!”奶奶的眼睛里闪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