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关超
“我们县出台的扶贫措施‘1+N+M’,它们分别代表什么?”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台下的群众纷纷举手抢答。这里不是知识竞赛现场,也不是有奖促销活动,而是河南省淮滨县文艺轻骑兵下乡演出的现场。日前,台头乡“万人社区”文化广场上人声鼎沸,诗朗诵《扶贫礼赞》、音乐快板《脱贫攻坚暖淮乡》、歌曲《扶贫工作队住进咱村庄》、情景剧《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等,讲述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精彩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掌声、笑声驱走了严冬,演出打破了剧场的围墙,拉近了观演的距离。
在演出过程中加入有奖问答环节,以精准识别、行业政策、产业政策、帮扶措施为题,把洗衣液、抽纸、毛巾、文具等群众日常生活所需作为奖品,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了解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很多群众也从最初的不热心、不配合、不接受扶贫工作,到争着要、抢着读、跟着学扶贫知识,自觉地成为扶贫政策的宣传员。”淮滨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文化股股长李爽说。
离开台头乡“万人社区”文化广场,淮滨县脱贫攻坚文艺轻骑兵演出小分队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固城乡詹营村、张庄乡长埝村,等一切准备就绪时,已是晚上8点钟。队员们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又抓紧投入到演出当中。其实,小分队日常的工作节奏十分紧凑,常常出去一趟就要安排好几场演出。
在送演出的过程中,时常会有突发状况。例如,2018年有一次演出结束已是晚上10点钟,当队员们收拾东西准备返回县城时,发现车胎被路旁的钢筋扎爆了。村民们见状纷纷帮忙抬车换轮胎,等队员们回到县城已是凌晨。诸如此类的麻烦事时常发生。那么,队员们为何还坚持下乡演出呢?
33岁的樊顺子是小分队的“台柱子”。她的父亲樊灿辉前年做了两次手术。不巧的是,每次手术,女儿樊顺子都在下乡演出。提起父亲,樊顺子满面泪水、深感内疚,然而,在每次活动中经受锻炼、实现价值,又让她感到无比欣慰。樊灿辉则说:“女儿和女婿都在乡下搞扶贫工作,我虽然身体不好,还得看护不到2岁的外孙子,但只要孩子们把工作干好,我就高兴。”
樊顺子只是淮滨县文艺轻骑兵中普通的一员。淮滨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吕其顺说,也许正是由于小分队里有着很多像樊顺子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的队员,有着很多像樊顺子的父母一样倾力支持的家庭,队员们即使冒着严寒、连夜赶路、冒雨雪演出成了家常便饭也无怨无悔,加之基层群众的掌声和叫好,更是让队员们找回初心,深感值得。
詹营村民詹大妈高兴地说:“以前农闲的时候,俺们聚在一起就打牌、闲聊,自从县里的扶贫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俺们的生活丰富多了。想看文艺表演的,舞台就搭在家门口;想读书看报的,就去农家书屋;想跳广场舞的,县里送来了便携式音箱,还有舞蹈老师授课;想搞特色种植养殖的,县里还有免费的技能培训……现在大家都铆足了劲,看谁家先脱贫哩!”
为了在宣传政策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淮滨县文艺轻骑兵创作接地气的作品可是费了一番功夫。演出小分队自2017年10月成立以来,深入到各乡镇、社区、企业、军营等地,搜集先进事迹和人物,反复构思、打磨作品。再由小分队将这些作品演给群众,听取观众意见,反复修改、加工、提高。
淮滨县地处淮河岸边,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取得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295个村(社区)高标准建起了公共文化设施。如今,全县近300个行政村都有了8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的大舞台,各村配备了32件不同文艺器材。如马集镇的15个行政村就拥有19支广场舞队伍,有1300多人经常在家门口跳广场舞,小日子过得十分舒心。
硬件配齐了,演出小分队下基层演出更成了家常便饭。村民也感慨:“村里音响、灯光、锣鼓等设备齐全,不出村就可以办起一台高质量的乡村文艺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