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周末 > 正文

学古人贵在取舍得当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2-28 21: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天曙

  梅花素为文人所重。世传杨补之画梅,得繁花如簇之妙,徽宗题为“村梅”;丁野堂画梅,理宗爱之,遂有“江路野梅”之对。二老皆两朝睿赏而品目之,金冬心客居吾扬,曾作墨梅,横枝疏影,戏言:“何由入九重而供御览也?”艺林旧事,侈为美谈。竹斋师镌咏梅印数十方,意在巢林西唐繁疏之间。归之梅氏俏敏女史,成《如何阁梅花印谱》。铁笔寄情,金石永寿,此谱当与康乾先哲之作同不朽矣。

  缶庐诗书画印皆精,近世能比者不多见。读其诗,旷达纵横,虚籁自鸣,奇绝傲兀,格调高古;其画源出徐文长、八大、原济、李复堂,旁参赵悲庵、任伯年,以篆、籀笔以及狂草笔意入画,酣畅淋漓,挥洒自如;其书法各体兼工,大气磅礴,郁勃飞动,方片尺素,亦能气象万千;篆刻之作苍劲险峻,令人惊心动魄。

  楷书行写,行书楷写,草字隶写,隶字草写。以行入楷,流畅自然,出入洒脱;以楷入行,矩中行走,不易油滑;以隶入草,遒劲古朴,波磔有度;以草入隶,使转分明,呆滞尽去。

  康有为重南北朝刻石,称“北碑无不佳者”“南碑数十种,书皆神妙”,唐代书家皆学碑,故应取法乎上,学南北朝碑。南北朝穷乡僻壤、无名书人碑,“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矫枉过正也。古代碑刻价值在其“古”,如《石墨镌华》论五凤二年残字云:“西汉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直古朴,存之以示后人。”《隶释》云:“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书求古拙、古雅,可补精巧流美不足,亦不必因此废魏晋笔法也。

  黄宾虹曾云:“周秦画言象形,唐以前重采色,北宋重法,元人写意,明人墨戏,至清道咸画学复兴。”此论中国画由形至意,由笔墨至金石之变迁也。近代画家沿金石书法入画者,若吴缶翁求石鼓意,黄宾虹求大篆意,齐白石求汉篆意,潘天寿求汉隶意,傅抱石求金石意,画学中兴而开新面也。

  艺术美固在于作品,亦在于求索之乐。迷茫间获得新生,渐修中可得顿悟,如《诗经》之《卫风》所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唐张怀瓘《书断》论“稿书”云:“稿书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际。”晋人多善作此,唐宋亦沿此风。清人金冬心、王觉斯诗稿,吴缶翁手札,齐白石便条,皆为“稿书”,融入金石趣味,天然质朴,不拘陈式,故得生机。余喜作“稿书”,承此一脉也。

  艺之规则与个性,相合则相生,相背则相离。南齐王僧虔《书赋》称“迹乘规而骋势,志循检而怀放”,道尽此理矣。

  石涛山水册,从“欲避喧嚣地,且来岩上居”到“竹深人不到,树老蚁为窝”十二种小幅,截取山水局部,或染,或皴,画境顿生,又附以隶行书写诗句款,补画面未及之意。石涛曾有“墨团团里黑团团,黑墨丛中花叶宽”语,正是其重墨色在画面之运用。

  《金山龙游寺图册》为石涛避暑金山龙寺手闲心静时所作,率性而为,或粗线写生,或细线勾勒,墨线交融而多变。此册中小笔头勾草最动人心弦,或湿,或干,或刚,或柔,皆见生意活力。

  松、石在石涛笔下常见,托物写意。读其山水册有诗云:“自笑清湘老秃侬,闲来写石还写松。人间独以画师论,摇手非之荡我胸。”可见其意不在于画,在于胸次也。

  石涛论画曾讽泥古者“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耳”。语虽尖刻,然道出艺之积习。今之所谓“赏鉴”者,亦多“盲人”“丑妇”之论,其真赏处唯知者心会也。

  中国文士喜“山”之逸性,《世说新语》论谢安有“远志”“小草”之喻,故有“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之古语,用于山水而赋予人生哲理。文士相酬,高致见于山林之间也。

  中国画至宋中叶多以“描绘”之技术改良而推进,成中国画之“绘”脉;南宋至元文士以“墨戏”之自我表现与“形似”抗衡,中国画开始与书法相融,由工致、描绘走向简练、笔墨和文雅,此为中国画之“意”脉。元赵子昂之后,明沈石田、文衡山至董香光,再至清四僧等“意”脉相传,艺术品位赋予人文性与笔墨性。今之画所缺者多在“文”之意,画家无“文”,失魂落魄也。

  元赵子昂一代书画通才,无不精擅。余私以为画实胜书。《鹊华秋色图》之古艳,《幼舆丘壑图》之净玄,《水村图》之放逸,《二羊图》之生动,《秀石疏林图》之清雅,《调良图》之象征,皆开风气之作。其书复兴晋人,诸体兼擅,有荣华气象,然稍见平匀,后学者易入俗道,故不如画作之可学也。

  赵子昂以书法作竹,继承文、苏之传统,自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子昂书画相通观由来于此。吴仲圭、倪云林进而拓展,画竹重神似,不拘于实。此类“两竿瘦竹一片石,中有古今无尽诗”至淸代清湘、板桥诸家,“竹石”独成画之一脉,赋予象征诗意。故论“书画相通”,“竹石”题材实为标本。

  学古人贵在“取”“舍”得当。董香光评赵子昂《鹊华秋色图》云:“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子昂学古而能知变可见一斑。其《水村图》变五代董北苑《潇湘图》法,更求散逸清远。从“青绿”到“水墨”,从“学古”到“变古”,子昂开一新面。

  竹之历来题咏甚多,为君子之象征,清而不寒,高而不畏。元人刘岳申曾论竹:“其翛然也,有儒者之意;其温然也,有王孙之贵;其颓然也,有茅檐之味;其俨然也,有玉堂之气。”竹与书法相通,故书家作竹尤多,东坡、子昂、清湘、板桥等皆以竹之萧疏写旷士高节,萧萧叁两竿,信哉德不孤。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题目为编者所加)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