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演绎慷慨悲歌并无违和之感
——在越剧《屈原》“二改”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罗怀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越剧《屈原》有气质、有气度、有气象,是一出大气的、精致化的原创剧目。20世纪80、90年代,新编历史剧是戏剧舞台的主体。近些年,新兴历史剧呈现发展低迷的态势,传统戏不排、不演,现代戏作品占据了舞台的大多数,随着原创新编历史剧越来越少,舞台上也缺少了一种沉思的、厚重的迹象,所以越剧《屈原》的排演,让我们又看到了久违的新编历史剧的回归,这在近几年的舞台演出中,显得尤为可贵。
对于一些不太熟悉越剧的人来说,这是一台非常规的民族越剧。但是,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曾饰演屈原,“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出演过大元帅韩世忠,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成功塑造了“北地王”……江南女子为何如此热衷于士大夫情怀?我想,这或许和江南人格有关。说到江南,我们容易联想到柔美、精致、朦胧的意境,但是从古代的大禹治水、勾践卧薪藏胆,项羽号令八百江东子弟兵,再到近代的鲁迅、秋瑾等,我们不难发掘这些江南人的性格中蕴藏着的坚强力量。这样看来,由越剧来演绎慷慨悲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就并不觉得有违和之感。
绍兴小百花只是一个县级剧团,但我们不能以行政级别来看待这个剧团。这个剧团是中国越剧方阵中极具个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建设,刚开始极其注重演员的外在武功,后来,逐渐从重视外在武功转向重视内在力量。女子越剧的表现力、可塑性很强,不仅可以表现外在的柔美,同时也能展现阳刚。这种阳刚中透着一股精致劲儿,所谓“阳刚中的阴柔,阴柔中的阳刚”,刚好是这二者的巧妙结合。我们希望在今天的女子越剧能找回一些丢失了的原生气质,坚持信念、保持初心,这种精神是可以跨越时代的,这样的作品即使演20年也不会过时,同时,剧团在发展过程中有了积累。另外,我非常喜欢吴凤花的演出,她以内功表现男性的英武之气,演技真实、自然。当然,其他演员的表演也相得益彰,这样一个好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剧目,是非常值得祝贺的。
当然,这个作品还在路上,还有进一步修改的空间。首先是舞台布景,剧中很多地方的布景偏实,看着演员们穿着厚底靴走这个楼梯,总让人觉得提心吊胆。我们并不需要把生活本身搬到舞台上来,而是应该想一些办法,与现在空灵、写意的表演风格相统一。
其次是我们希望越剧能提升它的表现力,因此需要从板腔体中走出来。但是,这同样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即越剧本身的韵味就被打折扣了。如何提升“越味”?我们应该更多向传统的高腔、绍剧中的唱腔取经,它们才是越剧的源头,这些声腔比越剧还要越剧。
最后一点,我期待在这部戏中看到爱情,可以是婵娟和宋玉之间的感情,或是南后对屈原的暗恋。公共情感很难打动一般的观众,只有亲情、爱情等私人化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希望剧中能再融入更多的情感,增强全剧的情感浓度。我想,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或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