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梦
我们总是喜欢在电影中见到奇形怪状或是离经叛道的故事,仿佛日常生活常常让人觉得沉闷无趣,非得从银幕中找见一些不寻常的人事,来填补自己想象与好奇的缺口。
《闪亮的风采》电影海报
如果你怀着这样的心态看《闪亮的风采》,这部电影应该不会让你失望。你想见到的戏剧化符号和场景,例如看似疯癫实则天才的男主角,控制欲极强的父亲,还有突如其来的爱情等等,在这部上映于1996年的电影中轮番登场。而片中钢琴家大卫的扮演者杰弗里·拉什因为将这位看似精神异常实则脆弱胆怯的男主角演得实在出彩,而从汤姆·克鲁斯以及拉尔夫·费因斯手中抢走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杯。
就像电影《她比烟花寂寞》让那些原本并非古典乐迷的观众知道了传奇女大提琴家杜普蕾以及她倾尽一生心力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闪亮的风采》同样透过钢琴家大卫·赫尔夫戈特以大半生时光找寻自由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首乐曲与一个人之间,究竟可以有多深的羁绊。
因是介绍古典音乐家生平的电影,《闪亮的风采》穿插众多钢琴名曲,包括李斯特的《钟》和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而其中贯穿全篇、扮演“点题”角色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长久以来,这首完成于1909年的三乐章钢琴协奏曲因其炫目技巧与超高难度而为人熟知,被视作“钢琴家的试金石”,连作曲家本人都忍不住“吐槽”:“这首乐曲简直是为大象写的!”
影片中,望子成龙心切的爸爸一心想要将男主角大卫培养成为世界著名钢琴家,他将“拉三”的乐谱交给年仅十几岁的大卫并强迫他背谱演奏。而片中出现大卫在音乐厅中演奏“拉三”的段落,绝不仅仅为凸显极富天分的男主角琴技如何精湛,而是另有象征意味:弹毕最后一个音符后,大卫疯了,而“拉三”因此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样,也成为他从生活泥潭中将自己拖拽出来的救赎。多年后,当大卫走出父权阴影并在妻子的支持下重新登上舞台演出的时候,他演奏的仍旧是“拉三”,这首再陌生却也再熟悉不过的“拉三”。
有趣的是,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与影片中钢琴家大卫的遭遇颇有几分重叠。他的酒鬼父亲虽说并不像片中大卫的父亲那样插手甚至控制儿子的事业与生活,却也没有为他的成长带来什么积极向上的影响和启发。从某种程度上说,年少时父爱的缺席甚至令长大后的拉赫玛尼诺夫变得胆小且自卑,竟然由于《第一交响曲》首演遭遇差评而一蹶不振,整整三年后才因为《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成功而重又振作起来。这与《闪亮的风采》中的大卫因童年阴霾而遭遇人生低谷、最终克服险阻而重获信心与自由的曲折经历,又何其相似。
而且,大卫与拉赫玛尼诺夫对待钢琴这件乐器的态度亦值得玩味。拉赫玛尼诺夫小时候曾经被母亲罚坐在钢琴底下数小时不得起身,对这件乐器又爱又恨,长大后忍不住写一首“史上最难”的曲目挑战它以及演奏它的一众钢琴家。同样的,在老师多少有些夸张的描述下,大卫得知钢琴这件乐器像一头狮子一般,唯有“驯服它”,才能与它共处。但其实,大卫也好,拉氏也罢,用上一生时间所驯服的,又何止是钢琴呢?(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