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大型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由上海歌剧院创作,生动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诞生故事,既歌咏着历史的厚重,亦吟唱着时代的辽阔,可谓好听又好看,叫好亦叫座。该剧先后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
音乐剧,算不得戏剧种类中的“传统优势项目”。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大概是中国人对音乐剧最为粗线条的印象。正能量、主旋律的国产音乐剧,若想在思想和市场之间踩准平衡点,站上C位、炼成爆款,确实难之又难。而音乐剧《国之当歌》,2016年在美国旧金山演出,感动全场华人,演出最后全场起立,台上台下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当这种震撼人心的互动成为该剧的例牌效应,我们确实有必要透过热闹,来悉心研判其背后的门道。
首先,是一颗谦逊的敬畏历史之心。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不忘初心”,成为文艺创作的一种铿锵共识。音乐剧《国之当歌》的主人公,是人民音乐家聂耳与左翼戏剧家田汉。二人从相识到相知,共同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他们以满腔热血,站在滔天狂澜的巅峰振臂呼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屈辱的历史岁月、进步的爱国青年、诡谲的国际形势、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海上明月、市井歌声、浦江风暴、街头怒火、剧社风波、风云儿女、血肉长城等几个浓缩的舞台章节中,实现了“声”临其境、“声”入人心。
其次,是一条精细的文艺创作之路。浓郁的海派文化之姿,动感的现代艺术之风,大气的学院派力作之核,构成了音乐剧《国之当歌》的基本特色。该剧最大的匠心之处,在于聂耳的音乐与新创音乐的剧情化融合。《卖报歌》《码头工人歌》《毕业歌》等几首脍炙人口的音乐,紧密贴合了剧情走向与进展。生活气息浓郁的《上海是个梦工厂》、柔情似水的《爱的涟漪》,乃至开场与结尾的咏叹调等新创曲目,不仅唱得好、演得好,更是多姿多彩、雅俗兼容。全剧上半场,描写了聂耳倾听民众的苦难心声;下半场,则是聂耳、田汉等抗战志士吹响民族的号角。“家国情怀”这根音乐主线,始终贯穿其间,将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推向高潮。无论是曼妙的爵士音乐,抑或是刚强的战歌小品,始终有着高水准的创作和演绎,恰到好处,衔接自然。
最后,是一段坚韧的打磨精品之旅。“好戏不厌百回改。”据悉,音乐剧《国之当歌》自2012年首演以来,迄今为止已演出百余场、修改无数次。今天,这部戏不仅有交响乐团伴奏的大剧场版,也有80人的巡演版,还有小型的校园版。在客观、真实、审美等三个维度的把握上,在舞美与剧情、歌唱与表演、主旋与副调、史实与创作、个体与时代等几组重大关系的处理上,主创人员精益求精,自觉发扬工匠精神,努力成就精品力作。在一次次扎实、到位的调整与改动中,把细节的缺憾弥补起来,让主线的演出丰满起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对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实施“两改两演”,旨在抓精品、攀高峰。研讨会上,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充满“金点子”和“纯干货”。各位专家实事求是、直言不讳,积极为作品的修改打磨出主意、想办法,凝心聚力让《国之当歌》成长为“国之大戏”。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音乐剧《国之当歌》较好地展现了人民音乐家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放歌的一生,因贴近历史而让人警醒、因贴近人心而叫人共情。不过,文无定法、艺无止境。即便是已上层楼的新版呈现,仍有不少有待精进的空间。例如,音乐剧不是歌剧,角色优先、剧情优先是基本要求。在该剧中,主人公还是有脸谱化的倾向,花季少年的“人物画像”应当有更鲜活的细节呈现。个别段落的调性和音区,仍有商榷空间,导致个别剧情不能“性格分明”。唱的功底,还须配合演的能力,而不能重唱轻演。舞美似乎缺乏整体观,与剧情互动时未能活起来,等等。
瑕不掩瑜。《国之当歌》演活了国产音乐剧的正能量范儿,而要在媒体融合时代成为爆款,仍要潜心于改、再改再演。我们知道,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的工作重心是“聚焦于改,以改为主”。这“改”与“演”的实践,其实是要处理好文艺创作中“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未来,希望涌现出更多像音乐剧《国之当歌》一样的时代大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邓海建)